c#.net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2&id=234365贫富各异的孩子们在不同的环境与际遇之下,沿着各自的轨迹前行。其中,家庭教育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
而在中国,也有一部类似的作品——《零零后》,作为中国首部连续十年跟踪孩子成长的纪录片,它跟拍了一群“00后”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经历。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样也对孩子人格的塑造、思想的成型乃至未来的道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央视纪录片《零零后》
略有不同的是,被跟拍的孩子大多来自于北京的中产及偏上的家庭,阶层隔阂不算太深,却愈发凸显教育的意义。它仿佛一本写给当代中产父母看的家庭教育“百科全书”,从纷繁的故事中,你可有看到自己的影子?
“妈妈我想回你肚子里去”
盛夏的北京昌平,某英语主题夏令营。12岁男孩锡坤的妈妈正努力劝说着倒在床上不愿在闭营仪式上露面的儿子,男孩背对着母亲,将脸埋进被子,全身散发着抗拒。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几番拉锯战与苦口婆心的劝告之后,锡坤终于出现在闭营仪式上,还表演了一个小魔术。然而表演并不算成功,台下的小朋友反应平平。
但看到儿子起码完成了仪式,也拿到了那张结业证书,妈妈总算长舒了一口气。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但这已不是第一次锡坤不愿意做一件事、却不得不被妈妈推动着去完成。锡坤的妈妈属于那种事无巨细、一切都要包办的母亲,从孩子出生到小学毕业,她没少操心。
镜头之中,她承认想做“完美妈妈”,锡坤一年级,她怕刚从幼儿园离开的孩子无法适应,便辞去工作全职陪读;孩子参加小升初特长生考试,她一路从报名陪到面试,下雨天孩子踏进考场,还想进去再给他撑撑伞。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然而,从小在妈妈的守护与羽翼下成长的锡坤,享受到了这份母爱带来的红利,却也开始体会到过度保护引发的不良效应。
锡坤的衣食住行,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自然是没什么问题,他像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的小孩那样健健康康地长大,上的是北京数一数二的好学校,有任何兴趣爱好,也在家庭的财力与母亲的宠溺下得到了最好的施展。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纪录片拍到了幼儿园时期的锡坤一个“调皮捣蛋”的场景——因为对燃烧的现象感到好奇,小锡坤干脆在自家厨房搞起了烧纸实验,纸张燃烧完毕后,再浇水熄灭。但一番折腾之后,厨房的地面变得惨不忍睹。
整个过程中,锡坤的妈妈都远远看着,没有干涉儿子的自发探索,只是在锡坤折腾完之后,迅速做起了保洁,一边拖地一边宽慰地表示,儿子将来要是成为科学家,多好!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这一点,锡坤妈妈做得还是很到位,她甚至在家中为儿子专门成立了“科技研究室”,买来各种器具,供他自由发挥。因此,锡坤对物理化学现象的天然好奇心也被完好地保存到了小升初之际,可以走“科技特长生”通道,去冲刺一下北京中学里最牛的名校。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未遭干涉而茁壮成长的兴趣爱好,可能是锡坤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幸运之处,但不幸的是,妈妈绵密的爱让人窒息,也在某种程度上隔绝了锡坤个性正常发展的契机。
如今,12岁的锡坤沉默寡言,与和同龄人交流、在公众场合亮相相比,他更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夏令营的冲突就是一个例子。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那时,别扭的锡坤是在妈妈的全程陪同与劝慰之下,才勉强出现在闭营仪式现场。之前他都不愿意下床,有小伙伴来和他说话,他不理,小伙伴生气地说“你在无视我”,他依旧没有反应。有好几次,锡坤只是旋转着手里的魔方,甚至都没有抬头看别人一眼。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对于儿子日益凸显的个性问题,锡坤妈妈也是着急。她做过很多努力——给儿子报名小记者训练营、英语夏令营、请小朋友来家里玩……但都成效甚微。
摄制组想采访锡坤,到底是哪里不对劲,锡坤用一块毛巾捂住脸,不愿作答。
可紧接的一个镜头,似乎说明了一些原因。那是锡坤五岁的时候,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全程跟随的妈妈推着锡坤跟小朋友们打招呼,见锡坤很害羞,妈妈便代替锡坤发言——“请大家多多指教”、“非常感谢大家”。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虽然没直接对摄制组开口,妈妈却说出了锡坤曾对自己吐露的一句话:“他说,妈妈我想回你肚子里去。”母亲的子宫似乎才是温床,妈妈提供的温暖,最让人安心。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但在另一次采访中,少年锡坤开玩笑般地提了一句:“妈妈你将来总要离开的”,妈妈愣了愣,掂量着这句话的意思,没想通,转而又颇为坚定地表示,自己绝不会离开。
一旁的锡坤回归了沉默,没有接话。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孩子的个性,依然是这个自诩始终为孩子付出所有的母亲最头痛的难题,锡坤将来走上社会要怎么办?会不会影响工作与生活?锡坤妈妈不敢细想这些问题,一想到儿子将来可能遇到的困境,她的心就揪成一团。
但锡坤仍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从夏令营回家的车上,他闭上了眼,回到母亲身边是最不需要费力气的事,是安全感的代名词。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包办式教育VS放养式教育
其实,任谁都能看出,锡坤妈妈对儿子施行的是典型的包办式教育,善于为孩子打点好一切,这在中国父母中再常见不过,只是锡坤母子的案例可能属于比较极端的那种。
在纪录片的其他分集中,类似的故事层出不穷——15岁的梁昊天,每日忍受着父母无穷无尽的“唠叨”,或是学业上的提醒,或是生活上的叮嘱。梁昊天妈妈也坦白,儿子从小到大的每件事,都是夫妻俩“商量的结果”。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虽然没有像锡坤那样“与世隔绝”,但梁昊天却表示,总感觉父母不信任自己,事无巨细的提醒与叮嘱,也让人无端感到疲惫。
梁昊天最羡慕的,是自己幼儿园时的好朋友刘嘉阳。当梁昊天备战中考、走体制内路线之时,国际学校的刘嘉阳却已做好了出国的准备,虽然申请季并不轻松,但总体来说,还是比书山题海中的梁昊天要“幸福”许多。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刘嘉阳就是小朋友们当中的“孩子王”,他独立有主见的性格,让同班的许多孩子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年以后,刘嘉阳也延续了幼年时的个性,一早就为自己选定了“国际化教育”的路径。他本来心仪美国的高中,但在参加美国夏校以后,深觉美国模式似乎又不适合自己,于是转向了日本高中的申请。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在刘嘉阳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美国到日本的抉择过程中,刘嘉阳妈妈始终显得异常淡定:“孩子自己去选自己的路,有什么后果都自己承担,有什么好焦虑的呀?”
和为孩子操心、包办一切的传统方式相比,刘嘉阳妈妈更愿意把主动权交到儿子手上。而放养式教育方法的背后,除了足够的信任,还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16岁的刘嘉阳很清楚,是良好的家庭条件为自己提供了“试错”的自由。既然已经幸运地生在一个富有且放养的环境中,他就更要把握住机会,去完成真正想做的事。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坚持“放养式”教育的,还有一一的母亲。
从幼儿园开始,小女孩一一就是一个内向封闭的孩子,但与锡坤不同(摄制组的镜头下,幼儿园时的锡坤十分活泼好动,长大后才日渐自闭),她的沉默仿佛是天性。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彼时,软软糯糯的一一还会奶声奶气地说,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所以当十年后,摄制组再次见到少女一一,都被深深震惊。
长大后的她,兼具内向与外向的特质,既可以活泼开朗地交朋友、与人打交道,也可以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弹琴、思考。一一告诉我们,那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从理性上明白了群居模式与社会关系的重要。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但在采访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是一一的母亲不焦虑、不放弃,相信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从未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一开始,在幼儿园老师无数次担忧的旁敲侧击下,一一的父母也有些诧异。如果换成男孩锡坤的母亲,估计早已将各种培训班、训练营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安排上了。
但一一父母没有这样做,这对拥有高学历的夫妻仔细思考了一下,自己其实也都是偏安静、偏独处的个性。然而独处有独处的好处,有时未必就等同于失败或遭社会抛弃。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在幼儿园老师反映屡次“逼迫”一一融入集体都失败之后,一一妈妈采取了放任自流+适时引导的办法,她不会强迫一一去做什么,而会给女儿最大的空间,相信在善意的指引之下,女儿会找到那份自我调节的动力。
神奇的是,这个方法奏效了。一一年纪越大,越是明白了朋友与集体的乐趣。伙伴多了起来,一个人待着的时间少了,直到如今成长为既能安静沉淀又能嬉笑打闹的少女。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零零后》
反观男孩锡坤与女孩一一截然不同的成长走向,这其中的教育差别惹人深思。
二胎家庭的无奈:
大宝是二宝的教育实验品?
除了探讨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们成长路径的影响,《零零后》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