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阿司匹林吃多了会有什么危害可以吃吃停停吗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医院的时候手里拎着一袋子的阿司匹林心里泛起了嘀咕:“我就一个小小的心血管疾病,医生怎么给我开了这么多的阿司匹林啊,还说让我一直吃!”

“唉.....,听隔壁老张还说这东西吃久了对血管不好容易变脆,万一弄坏了身体,我这,如何是好啊....”

阿司匹林真的会让血管变脆,变薄吗?

李大爷最近因为阿司匹林让自己的血管变脆这件事情烦得焦头烂额,但是这样的担心真的是有道理的吗?我想说的是,阿司匹林能够让血管变脆变薄这件事情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谬误,李大爷属实多虑了。

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病人的常用药,它的作用并不是在凝血因子或者是毛细血管壁上,而是作用于凝血机制的另一大因素血小板之上。抵抗血小板的凝集作用才是它作为抗血栓药物真正的药效所在。

皮肤表面出现伤口,以及伤口出现之后的凝血反应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在伤口出现之后要不了多久就会触发凝血机制,伤口处的血液很快就会变干、变硬,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会由原来的新鲜血液变成一片血痂。

这一片血痂不仅是身体为了保护自身内环境不受外来侵犯,还是凝血机制的外在表现。心血管病人常出现的血栓,和血痂在本质上面都是触发了身体之中的凝血机制而导致的血液凝固现象。那么这个凝血机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身体里面的凝血主要和三个因素有关,一是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二是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三就是凝血因子。而阿司匹林正是作用于三个因素之一的血小板。

人体在受到损伤之后,血小板会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的刺激,出现血小板聚集的情况,短时间内会成为血小板凝块,发挥起初的止血作用。血小板又经过凝血机制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

而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渐变为纤维蛋白,人体之中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

同时使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血小板的微丝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从而让血凝块能够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

伴随着从血液到血凝块的形成,血小板在整个凝血机制之中释放血栓素A2;致密颗粒和α颗粒通过与细胞表面相连管道系统释放ADP、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细胞生长因子、血液凝固因子Ⅴ、Ⅶ、Ⅻ和血管通透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

这些活性物质通过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进纤维蛋白形成等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止血效果。经过这样的凝血过程,血凝块就这样在我们身体的内部产生了。

正常人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损伤的时候鲜有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心血管病人和我们不尽相同,他们的血管内部已经产生了病理性的变化。相比于非心血管疾病患者,他们更容易触发血管内部的凝血机制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而阿司匹林能够抑制的是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具有强效的抗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从而在血栓形成前彻底阻止它。

抗凝作用的作用点实在血小板上自然和毛细血管壁没有任何的关系,自然也不会有说导致毛细血管壁变“薄”或者是变“脆”的情况出现。

阿司匹林副作用有哪些?

知道了阿司匹林不会让自己的血管壁变脆之后,李大爷心中莫名又感觉不安,如果不会让血管变薄?那阿司匹林有没有其他的副作用呢?阿司匹林不会对血管壁造成任何伤害,就能说明它是一个完全无副作用,无毒副反应的抗血栓药物了吗?

是药三分毒,显然事实并不是如此,李大爷还是猜中了一部分,即使阿司匹林不会对血管壁造成伤害,其也有相应的副作用。作为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在小剂量服用的时候其实是很少引起不良反应的。

在患者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产生副作用,比较常见的比如说恶心,呕吐,腹痛,以及其他的一些胃肠道反应,同时还对胃黏膜有一定的损伤,偶尔还会看见胃肠道出血、溃疡。

阿司匹林对于胃肠道的破坏主要是因为阿司匹林作为不可逆的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结构中存在的乙酰基能够使环氧合酶活动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这一机制能够阻断酶的催化作用,并且让乙酰基难以脱落,使身体里酶的活性不能恢复,从而在催化这一步就抑制了前列腺素E的生物合成。

同时这个前列腺素E则对胃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阿司匹林则是不可逆的抑制了前列腺素E的合成从而让胃黏膜失去了这一部分的保护作用,使得胃黏膜相比以前更容易受到损伤。

阿司匹林作为药物同时也会有过敏反应,有的人吃阿司匹林以后会出现眼睑肿、嘴角肿、憋气、胸闷加重的情况,身上有时候会出现红斑,这种情况就要具体考虑阿司匹林的过敏情况。

由于前列腺素E对支气管平滑肌有很强的收缩作用,阿司匹林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作用的同时还有可能会导致过敏性哮喘的发生。

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副作用就是阿司匹林能够特异性地引起血小板的降低。作为心血管药物阿司匹林的作用点是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对血小板起到抗聚集的作用。

但同时血小板是血常规里面的一个成分也是我们人体不可或缺的,抑制了血小板的凝集也有可能导致血小板的数量降低。

所以啊,李大爷还是要在医生的嘱咐下规范用药才能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可以吃吃停停吗?

“既然阿司匹林对肠道的副作用这么大,我吃一段时间,然后休息一段时间养胃,那岂不是完美避开了对肠胃有损伤的副作用?”李大爷这一次却是主观臆断了。

阿司匹林作为水杨酸类药物既是一种心血管类药物,同时也是解热镇痛药的代表,不同的作用状态下自然要分开来讨论。

作为心血管药物的阿司匹林是不可以吃吃停停的。

如果患有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或者动脉硬化等疾病,需要长期的服用药物,吃吃停停会影响药物本身的疗效,同时也有可能加速疾病发展的速度,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说,作为心血管药物的阿司匹林是不可以吃吃停停的,特别是用于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卒中等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的时候,就更加不能随便自行停药。

如果有需要的话别说长期使用,甚至有可能要终生使用阿司匹林。因此,任何时候都要遵从医嘱,坚持用药。

如果是在头痛、牙龈疼痛症状这样的情况或者是患有风湿类的疾病,做抗炎、抗风湿、镇痛等治疗,作为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的阿司匹林其实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服用的,也没有什么问题。

阿司匹林其实更多的还是作用于心血管类疾病的药物,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吃吃停停,不仅可能会影响药效,而且也有导致病情反复的可能。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病人都有个体差异,最关键的还是要遵从医嘱进行服药。

阿司匹林?解热镇痛药还是抗血栓?

“我经常看见有发烧的人吃这个阿司匹林,那这个药,怎么又能治疗我的心血管疾病呢?真的是太奇怪了。”听了这么多,李大爷又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阿司匹林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又名乙酰水杨酸,白色结晶或者结晶性粉末,无臭或者略带酸臭。阿司匹林在潮湿的环境下会缓慢水解,药效容易降低,保存方面还是应该放置到稍微干燥的地方。

阿司匹林的主要代谢产物以葡萄糖醛酸或者是甘氨酸的结合物的形式,并且能够以这样的形式排出体外。作为水杨酸类别解热镇痛药的代表。实际上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年首次从植物之中提取发现。

在一八七五年的时候,Buss将水杨酸钠作为解热镇痛类药物首次适用于临床。现在的阿司匹林倒是更多地用于心血管疾病上,与它最开始的作用有些大相径庭。

一百多年的临床使用历史无数次证明了阿司匹林是有效地解热镇痛药物,就算是新药物频繁出现的今天也仍然广泛使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急性或者是慢性风湿痛以及类风湿痛,在解热镇痛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疗效。

阿司匹林主要还是镇痛解热作用的非甾体抗炎药物。炎症是血管系统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与炎症反应相关的花生四烯酸则是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前体。

而阿司匹林本身是不可逆的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抑制剂,乙酰基能够使环氧合酶的丝氨酸乙酰化,从而阻断酶的催化作用。而其中乙酰基难以脱落,酶的活性不能恢复,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前列腺素E的生物合成。

药物达到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的效果,以此让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恢复达到正常状态,从而能够起到镇痛和解热的作用。

同时对血小板也有特异性的抑制功能,能够非常好的抑制TXA2的合成,阻止引起血管收缩而导致的血栓。

总结

阿司匹林固然优点显著,但是缺点同样也很多,既然这样,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心血管药物呢?

虽然药学和医学工作者们致力于寻找一种更好的水杨酸类药物,能够有更大的作用,以及更小的毒副作用。

但是迄今为止却依旧没有发现一种优于阿司匹林的药物,目前为止,无论是作为解热镇痛药物,还是心血管类药物,阿司匹林仍然是大家心目中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理学(第二版)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物化学(第二版)

阿司匹林究竟能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杨秉辉

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方法综述,崔文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