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心理、情绪问题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重大影响,“双心医学”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心血管领域医生所接受。这种理念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等学术思想非常契合,并在临床实践中已获得了极佳的反馈。那么,中医理论究竟如何与“双心医学”相结合?中西医结合在“双心”治疗领域,前景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到中医院董国菊教授进行详细解答。Q1:中医基础理论概念中提出的“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和“双心医学”的概念是不谋而合的,想请教一下董教授,您怎么理解中医学的“双心”?从中医角度来说,“双心”疾病的病因、病机又是怎样的?
董国菊教授:在临床当中,我们遇到过许多患者,他们的临床症状并不能完全通过器质性心脏疾病来解释,也就是说患者的不舒服症状不完全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改变造成的,有些症状与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有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心医学”。中医的“心”和西医的“心”在概念上是不同的,中医的心是作为一个系统存在的,中医强调的是心作为一个系统的功能。心这个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这种认识和现在倡导的“双心医学”理念不谋而合。心主血脉是指心作为营养支持系统通过血脉运送血液到全身,是从“器质性”层面探讨心的功能;心主神明是指心作为指挥系统调节人的意识思维活动,是从“功能性”层面探讨心的功能。这就是双心医学的核心,无论是“支持系统”出问题,还是“指挥系统”出问题,都会使身体失于平衡,通过身体各种不舒服的症状表达出来。从中医角度来说,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失去了有效的营养“支持系统”,就不能很好的主神明,中医叫做“因病致郁”;如果心主神明功能失常,失去了有效的“指挥系统”,心就不能很好的主血脉,这叫做“因郁致病”。双心医学就是或“因病致郁”,或“因郁致病”,最后导致病郁共存。
Q2:现代医学也提倡“双心医学”的概念,从您的个人经验出发,是如何将中医理论与“双心医学”的概念融合起来,并将其运用到临床当中的?董国菊教授:“双心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相关领域的专家一直在提倡这一概念,但其发展现状仍然不是非常乐观。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人才方面的不足,临床应用的一些局限性也是重要因素。一方面,患者并不认同情绪导致躯体症状的诊断;另一方面,相关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对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造成较大影响。基于这一现状,中西医结合治疗或许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式,中医传统的“七情内伤”理论明确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如过度剧烈、超出正常限度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将其与躯体症状相对应。将这些问题纳入综合考虑并针对性处理,或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功能、症状,也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Q3:能否请您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历或者印象比较深刻的病例,谈谈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病的理念与思路?董国菊教授:在临床当中,我们曾经遇到过因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来就医的患者,尽管其心血管系统的器质性改变已经得到了纠正,但患者临床症状仍没有消失。中医认为此类患者可能是由于心理、情绪问题导致的气滞血瘀,心血管的器质性改变可能并不是导致其出现躯体症状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类型的患者,在改善其心理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药物即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另外需要引起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