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日前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逸平的先进事迹,并在今天追授王逸平“时代楷模”称号。
王逸平将一生奉献给新药研究,由他领衔研发的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已在全国医院临床应用,造福了多万名患者。
深耕“新药研究”,造福两千多万患者
王逸平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从年进入上海药物所的第一天起,他就把生命里的每一天都献给了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研发。
年,同事宣利江找到当时药物研究所里最年轻的课题组长王逸平,开始了对丹参有效成分之谜的研究。虽然“丹参入药”记载悠久,但长期以来其有效成分并不明确,难以应用到临床医学上。
王逸平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以丹参乙酸镁为质量控制标准,研制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经临床使用证明该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终于在年,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年正式生产上市,年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如今由他领衔研发的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已在全国医院临床应用,造福了多万名患者。他所构建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体系,为全国药物研发企业完成五十余个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宣利江这样评价他的老战友:“研制出全世界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是他的梦想、他的初心,为了这个梦想,他耐住了动辄十多年探索的寂寞,更需要挡住这期间各种各样的诱惑,甚至舍去了自身的健康。”
做成一个好药,出现在全球医生的处方中
就是这样一位造福了多万患者的药理专家,自己却忍受了25年不治之症的折磨。
早在年,刚满30岁的王逸就平被确诊患有Crohn’s(克罗恩)病。学医的他明白该病目前无法治愈,只能靠药物控制,并且病情只会逐步恶化。就在这一年,他接受手术,切除了1米多长的小肠。“腹痛、便血、剧痛、昏迷”等字眼频繁地出现在他的工作日记里。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本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伴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本病又称局限性肠炎、局限性回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
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许多病人出现并发症,需手术治疗,而术后复发率很高。本病的复发率与病变范围、病症侵袭的强弱、病程的延长、年龄的增长等因素有关,死亡率也随之增高。
但就是在病痛反复折磨的25年里,体重只有百余斤的王逸平先后承担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科院重大专项等众多研究任务,并培养了3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在年药物所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王逸平说:“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再战一个回合’,能够坚持‘再战一个回合’的人,是不会被打垮的。我有一个梦想,能做成一个好药,出现在全球医生的处方中。”
王逸平在药物所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做主题报告
今年年初,病情加重的王逸平不顾药物所*委副书记厉骏的劝阻,坚持加倍量地服用激素类药物。“他是想再多争取一些时间,能把手头的两个新药做完。”
如此风趣开朗的人,怎么就走了
生活中,王逸平极少在同事朋友面前提起自己的病,以至于大多数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常年加班、乐观开朗、风趣幽默的同事就这么突然离去。
王逸平课题组职工赵晶回忆,“最后一次见王老师是他去世的那天上午,一起讨论一个项目方案。王老师从椅子上站起来,轻轻叹了一口气。现在想来,那根本不是叹气,而是身体的极度不适让他没忍住的呻吟。”
药化*总支书记张翱研究员现在回忆起来后悔不已:“我曾和他出差多次,他经常在午饭或晚饭间把自己关在房间,原以为他不善交际、不喜欢应酬,却不知他那时正躲在房间给自己治病。”甚至连一同长大的表姐丁玮直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弟弟早已身患绝症。
年4月11日,为研制新药鞠躬尽瘁的王逸平,在办公室去世。4月21日追悼会那天,有多人自发前来送王逸平最后一程。
王逸平的妻子方琼说:“他曾跟我说,他是幸运的,很多人一辈子都研究不成一个药。”只是,原本计划今年5月赴美参加女儿大学毕业典礼的计划,永远搁置了……
七个多月过去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里,王逸平生前的办公室仍被保留着,一束束菊花静静地摆在办公室的门口,沙发前的茶几上还留有治病的解痉止痛针。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五楼的尽头,再也不会有王逸平的身影。但在这里,王逸平生前进行的口服硫酸舒欣啶片剂已完成二期临床试验,抗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研发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丹参多酚酸盐口服化的研究也有新的进步,有更多的人正秉持着王逸平的精神,继续着他毕生钟爱的事业。
部分材料综合自新华网、新民网、澎湃新闻等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