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1.心血瘀阻证
症状:胸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加重,伴有胸闷,日久不愈,或因暴怒而致心胸剧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迂曲,脉弦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若瘀血痹阻较重,胸痛剧烈者,可加乳香、没药、丹参、郁金等活血理气;若气滞血瘀并重,胸闷憋气,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者,加香附、延胡索、檀香等理气止痛;若出现舌苔白腻,为痰瘀互结,加涤痰汤以涤痰化瘀;若阳虚寒凝血瘀,见形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高良姜、薤白温阳散寒;若兼气虚,见气短乏力,自汗者,加人参、*芪等益气活血。
2.痰浊内阻证
症状:胸闷痛如窒,气短痰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纳呆恶心,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若痰郁化热,舌质红,苔*腻,脉滑数者,可去薤白,加*连、天竺*以清热除痰;若痰瘀互结,舌紫暗,苔白腻者,加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
3.阴寒凝滞证
症状:猝然胸痛如绞,天冷易发,感寒痛甚,形寒,甚则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心悸短气,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或沉紧。
治法:辛温通阳,散寒止痛。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时发绞痛,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为阴寒极盛,心痛重症,宜用乌头赤石脂丸改汤剂送服苏合香丸,芳香宣痹,温通止痛。
4.气虚血瘀证
症状:胸痛隐隐,时轻时重,遇劳则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自汗,舌质淡暗,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兼痰浊者,加瓜蒌、半夏、石菖蒲等化痰泄浊。
5.气阴两虚证
症状: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目眩,心烦多梦,或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若兼血瘀,胸痛甚者,合丹参饮以活血止痛;若痰热互结者,合温胆汤以清化痰热;若心血虚,见面色无华、唇舌淡者,加当归、白芍、阿胶、龙眼肉等补益心血;若心脾两虚,见纳呆、失眠者,以生脉散合归脾汤补益心脾。
6.心肾阴虚证
症状:胸闷痛或灼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丸加减。若阴虚阳亢,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潮热者,可加制首乌、钩藤、生石决明、生牡蛎、鳖甲等滋阴潜阳。
7.心肾阳虚证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腰酸无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益气壮阳,温经止痛。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丸加减。若兼有瘀血者,加丹参、三七、郁金等行气活血止痛;若伴有寒凝者,加薤白、桂枝、细辛通阳散寒,或加用苏
合香丸;若阳虚水泛,见水肿、少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若心肾阳虚重症,水饮凌心射肺者,可用真武汤加桂枝、防己、葶苈子、车前子以温阳利水。
(二)常用中药制剂
1.速效救心丸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型。用法:含服,每次4~6粒,每日3次;急性发作时,每次10~15粒。
2.冠心苏合丸功效:理气宽胸止痛。适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心绞痛,胸闷憋气。用法:嚼碎服,每次1丸,每日1~3次。
3.通心络胶囊功效:益气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气虚心血瘀阻者。用法:口服,每次2~4粒,每日3次。
4.复方丹参滴丸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气滞血瘀型。用法:口服或舌下含服,每次10丸,每日3次。
5.麝香保心丸功效:芳香温通,益气强心。适用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胸闷气滞血瘀型。用法:口服,每次2丸,每日3次。
6.血塞通注射液功效:活血祛瘀,通脉活络。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脉络者。用法:每次~mg,稀释后缓慢滴注,每日1次。
7.精制冠心颗粒(即冠心2号)功效:理气活血定痛。适用于冠心病气滞血瘀者。用法:每次1包,每日3次。
心绞痛患者大多数能长期生存,但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更容易发生。有室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但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心功能。左冠状动脉
主干病变预后最为严重,据国外统计,年死亡率可高达30%左右,此后依次为三支、二支与一支病变。左前降支病变预后一般较其他两支严重。左心室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或放射性核素心室腔显影所示射血分数降低和室壁运动障碍对预后也有一定影响。
预防参见心肌梗死的预防。
调护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循序渐进地进行适度运动,戒烟限酒,调节饮食,避免膏粱厚味。心绞痛发作时应保持情绪稳定,卧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