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棣花古镇中医诊所艾灸师何丹玲在为患者调理颈椎。新华社发
医院的药师在煎药中心内配药。新华社发
医院肛肠科医生徐月(右)在肛肠科门诊接诊。新华社发
中医药在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创立了以辨证论治为标志的优势诊疗技术体系,在防治重大疑难病、防治重大传染病、养生保健和康复领域等具有客观公认的临床疗效。特别是经过一年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再一次将全社会对中医药有效性的认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让人不禁为我国拥有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而自豪。同时,这一现实又一次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中医药的优势何在,在哪些领域大有可为;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医药的发展路径与其他学科具有哪些差异;中医药如何与当代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实现有效对话对接,如何擘画中医药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蓝图,促进中医药实现全面复兴?这些是每一个中医人必须客观面对、理性思考和深刻解答的重要命题。
在弘扬大有可为中坚定中医药自信
在防治重大疑难病中大有可为。这里所说的疑难病,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领域的疑难病。由于医学模式的局限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在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疑难疾病,这些疑难疾病大多只能以消除可见病灶、延长生命周期、终身用药维持等为主要治疗措施。相形之下,中医药却具有显著而确切的疗效。在心脑血管病领域,中医药对于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与出血性脑病等具有多靶点、多方向治疗作用,疗效显著而确切;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领域,中医药既有辨证论治法则下的经典名方,又有许多创新药物问世,其中,*连作为典籍中治疗消渴病的要药,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调节全身糖脂代谢及炎症因子、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等;在白血病领域,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促使癌细胞凋亡,治疗作用可靠,已经为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著降低放疗患者放射性肺损伤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是防治放射性损伤的有效方法;以大*为主药的通下法在药物性肝肾损伤的防治中具有良好效果。
在防治重大传染病中大有可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北地区先后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既无疫苗又无特效药物的情况下,中医专家精准辨证施治,分别在短期内控制了疫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全力开展抗击疟疾的科技攻关,以中医典籍为依据,以中药青蒿为原料,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功创制了抗疟新药青蒿素,以青蒿素为核心的联合疗法(ACT)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的治疗疟疾的最佳疗法,屠呦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间,中西医结合疗法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而且服用中草药预防的医护人员未出现感染病例;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且至今依然在全球蔓延,而我国坚持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采用中医疗法的患者取得了重症有效转轻和零死亡的显著疗效,这也是我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疫情蔓延并有效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之一。
在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中大有可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年印发的《“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要“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治未病与康复治疗是中医药的绝对优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不断规范,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国84.75%的县医院建立治未病科室,医院逐步由“重治疗”向“防治并重”转变。仅在年,全国46.3%的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了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干预服务,58.1%的0~36个月儿童接受了一年两次的中医调养服务。不仅如此,随着群众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的扩大,各类服务机构“治未病”服务量明显增多,服务方式和内容不断丰富。
在理性思考发展差异中坚定中医药自信
客观面对社会语言环境巨变与中医药的差异。中医药在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曾经与不同时代的不同学科相互融合,并肩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长期处于引领性地位,究其原因,得益于百科兼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医药原理与其他学科原理的解读乃至与社会公众的认知之间始终无障碍贯通。但在百余年前,我国的社会语言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多数传统学科都不再使用经典文言文和传统哲学术语,转而走向了现代科学和人文社科主流语言发展路径,实现了与西方引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对接,极大地引导了社会大众的语言交流和思维习惯,因而虽然对“科学”“基因”“量子”等专业术语并非普遍理解,但却能在第一时间快速认同、广泛接受。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则依然以文言文和已经赋予其生命科学内涵的传统哲学术语为主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差异。我们坚信,发展差异是学科之间必然存在的,只要坚守中医药的科学原理,探索创新中医药科学原理的表达方式与路径,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客观面对工业社会和信息革命与中医药的差异。中医药早在《*帝内经》中就创建了望闻问切的生命信息采集技术,创立了辨证论治的优势技术体系,其核心是通过解读不同外在表现所代表的内在机制,探究和把握其变化规律,得出准确的判断,确立治则治法,并且在遣方用药和选穴行针方面,形成了包括药性理论、炮制技术、煎服技术、制药技术、配伍技术以及针灸领域的选穴行针技术,体系完整,优势独特。虽然这些技术和方法植根于农耕文明和手工业文明,与工业社会和信息革命时代的技术模式存在差异,但我们坚信,以患者体感及体外表现为主体的信息采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辨证论治过程,在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的信息采集技术和辨证论治技术一定能够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途径。
在践行守正创新重大使命中坚定中医药自信
经典理论与当代科学的相向而行促进守正创新。从《*帝内经》开始,中医药转向了搁置器官、精气为本、普遍联系、恒定运动、“数之推之”、“可千可万”的全新方向,其核心目标是非直观水平的精气(生命物质)及其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规律(阴平阳秘、五行守序)。无独有偶,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当代生命科学同样进入了非直观水平生命物质的研究领域,并且发展出了结构生物学、网络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多种新兴学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