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俱虚,中医的一个常用术语。意指津液不足气也不足。气和血既可以看作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物质,也可以又是相同的东西。气来之于血,生于血,无血便无气。血进入微循环,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热量,热量就是所谓的气。
那么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中医讲的气血不足,到底是血虚引起气不足,还是气不足引起血不足?这有些类似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从养生角度而言,每个人都应该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不明白便无法指导养生,尤其是由气血俱虚最终引起的虚劳。
中医讲的虚劳,就是阴阳气血俱虚最坏的一种程度,到虚劳这一步,可以说是补阳不是补阴也不是,很难补。病因已不单纯,很难用简单的方法凑效。
中医派别林立,有主张滋阴的,如朱丹溪;有主张补阳的(补气),如郑钦安;有主张阴阳双补的,如张県岳。各家各有各自的优点,但缺点同样存在。缺点在哪里,就是实际应用中不好掌握。为什么不好掌握?因为成立派别之初的医家,他可以集毕身所学和经验,在滋阴或补火或阴阳双补方面,做到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做到阴阳的判别细仔入微,而后世跟风者却不能。这从后世跟风者,把阴阳对立开,争得你死我活,就可略知一二。
临床中没有单纯的血虚阳虚,如果是那样,那么傻子也会知道怎么补,血虚的补血就是了。实际中所见的血虚气虚却并非如此。所以说这些派别不好掌握。
怎么办?
虚劳者,病情重,不是一两天形成,治疗方法也当分别对待。一是缓图,不能硬来,不要指望一两剂方药就改变人的体质。这并不是说中医慢,就像时下人们对中医的误解一样。中医的慢,只有在治疗这一类型的病的时候,才体现出来,中医是能快则快,而需要慢吋同样会慢。一个普通的病,有医者也言之三两个月,那是丢中医人的脸。《金匮要略》中虚劳篇中,有一首方叫“大黄虫丸”,为什么取丸剂,就是取缓的作用,虚劳病,阴阳已伤到极致,缓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另外一个呢,对虚劳的辩证上,需要分清主次,辨清楚身体什么更虚。是脾胃还是肝肾,尽管在虚劳的层面,身体是什么都虚,但还是有主次的分别。比如,患者整体表现虚衰,但漏尿不止,这时候应该是舍其它,而先解决漏尿的问题,等漏尿问题解决了,再去解决其他问题。除了这个主次,五脏六腑的判断上也有主次,比如,心绞痛,那么即使身体虚劳,还得先治心绞痛,心绞痛治好了,再去治其他。
虚劳证,总是有症状上的区别,抓住虚劳的主证,就是治虚劳的方法。所以,中医的问诊,为什么在外人看来繁琐之极,却对诊断来说相当重要,在于种种问题中分析出主证。不是说凡虚劳,就眉毛胡子一把抓,各种中药一锅烧就可以。没有主次,就不可能有效果。如果真是辩别不是很清楚,难以分出主次,那么就在脾胃上肾脏上多下功夫,这大概就是已故老中医李可,所谓“久病肾中求”的真正含义,李老因此而创立了“肾四味”,专补肾精。
虚劳之病,实际中的确比较复杂,它们的整体表现都可以划归于虚劳,但表现的症状各式各样,还是有所区别,不会是虚劳就千篇一律。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失眠的,有血瘀的,有失精的,有阳虚的,有腹痛的,有腰痛的。他们各有不同,医圣已经为后世者提供了治虚劳的多种可能性。
仅一个死的病名,却为我们展示了流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