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陈女士,今年57岁,退休刚好两年。她一直工作在繁忙的环境中,原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外出旅游,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自年父亲骨折以来,母亲又于年住院开刀,陈女士连续服侍陪夜,付出了巨大的辛劳。最近两周,她时常感到胸后背部隐隐作痛,白天忙忙碌碌、东跑西跑反而不明显,一到晚上休息时候就会隐隐作痛,还有胸闷,心慌,心悸不适,时间蛮长,半天也不见好,有时候睡到一半也会痛醒。陈女士平时身体健康,没有什么慢性病,但是最近老是胸痛,她担心会不会有心脏病心肌缺血?为了确定病情,医院进行检查。经过心超、24小时心电图、抽血等一系列检查,结果一切正常。
案例2:老齐今年72岁,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他平时能跑半小时,可今天跑10分钟时候,突然开始胸口处剧烈疼痛,心像被揪住似的,顿时疼的他不得不停下来,脸色苍白,额头渗出冷汗。一起锻炼的老人们赶快将他扶到椅子上,问他怎么回事,他回答胸口痛,就再无力说话。正当大家举足无措时候,有人急忙掏出硝酸甘油,让老齐舌下含服,约两三分钟后胸痛渐渐缓解,老齐总算缓过来,面色也恢复往常,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但家人不放心,来我门诊看诊。
案例3:小赵今年43岁,有10年高血压、5年糖尿病病史,人也比较胖,还抽烟。从去年疫情开始,他们单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除了周末时常加班,每天下班也很晚。送文件时,走路急匆匆,上了三楼突感到胸口一丝疼痛,像针刺一样,但很快就缓解了。医院检查了,我问他胸痛什么位置?小赵清楚记得,就指给我看,这几天发了好几次,每次胸痛的位置都一样,小赵问我,他着是心绞痛吗?因为他有高血压,糖尿病,他爸爸有冠心病,所以他很担心。
我们来看一下这三个案例
首先是案例1,非心绞痛性胸痛是指除了典型心绞痛外,其他病因导致的胸痛。在这个案例中,陈女士的胸痛位置在后背部,没有诱发因素,活动时反而加重,这些特点都不符合典型心绞痛的特征。心绞痛是冠状动脉自身病变引起,而陈女士的胸痛位置并不在冠状动脉分布范围内,因此可以排除心绞痛的可能性。
非心绞痛性胸痛的病因非常多样化,例如肌肉损伤、肺部疾病、肋间神经炎等都可以引起胸痛。因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应该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
通过这次案例2,我们可以看到,及时处理胸痛对于高血压患者至关重要。老齐的症状是“典型心绞痛”表现,经过含服硝酸甘油缓解,说明他的心绞痛得到了及时救治。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及时发现和处理胸痛等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是案例3,这个患者存在不少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抽烟、工作压力大等。胸痛前有活动增加的诱发因素,例如急匆匆上楼,但是胸痛的性质是刺痛,持续时间太短,不全符合典型心绞痛的特点。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非典型心绞痛”的可能性。非典型心绞痛虽然不像典型心绞痛那样剧烈,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如果不及时治疗,它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在这个患者身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冠心病、心绞痛的可能性。
所谓典型心绞痛,就是指冠心病患者在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的胸骨后或左前胸的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多为3-5分钟。这种疼痛常常会使人感到窒息感、灼烧感和束缚感,就像被人捆绑着一样。
为什么需要区分“典型心绞痛”和“非典型心绞痛”,或者“非心绞痛性质的胸痛”?
这对于判断疾病具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典型心绞痛的诊断价值高于不典型心绞痛,而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如果出现典型的心绞痛,无需做其他方面的检查,结合病史、过去史,通过问诊基本上是可以确诊冠心病心肌缺血。比如,对于40岁的男性、70岁的女性,发生典型心绞痛,其患冠心病心肌缺血确证率均高达70%(中高概率事件),而对于大于70岁的男性,其确证率高达90%以上。而发生不典型心绞痛,则对于40岁的男性、70岁的女性,其患病确证率均仅为38%,非心绞痛性质的胸痛,则对于40岁的男性、70岁的女性,其患病确证率均仅为25%,也就是小概率事件。
可见,不是发生胸痛就是冠心病心肌缺血,还是要将胸痛描述详尽,从而确定有无典型的心绞痛存在,这对于诊断冠心病、预防心肌梗塞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