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一次我的会诊心得
请输入
5年前,医院领导安排我为本院一位老主任会诊。老主任已年逾90岁,有3年多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上楼或稍快走路时胸部会难受,休息3-5分钟症状会缓解,平时运动量不大时,身体没有明显不适。
老主任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主干狭窄50%,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都有80%~90%狭窄,有明显的侧支循环。
依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老主任是心脏搭桥手术的明确适应症。心外科医生也明确建议搭桥;心内科介入专家说进行支架手术,可以缓解症状。
老主任本人是资深的医学专家,他和我讨论,明确表示不接受搭桥手术,也不愿意做支架,询问我有没有保守治疗的可能?我并非不同意搭桥手术,老主任年龄虽大,但肺、肾功能好,未发生过梗死,心功能好,未得过卒中,左主干与多支病变,确有搭桥的适应症。我和老主任沟通,鉴于他病情稳定,尊重他的选择,不打破现在稳定状态,采用保守的药物治疗。药物处方中,他对服用他汀不太愿意,我对他解释了服用他汀的必要性,最终说服他接受他汀。此后,医院书记或院长了解老主任的病情,5年过去了,老主任的病情一直稳定。对待高龄冠心病患者,什么是对他们最好的治疗?以病情为依据,尊重患者的选择权。这一点我们已经喊了多年,但实际执行效果却并不理想。老主任有医学知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基本的判断,他充分权衡利弊,舍弃了搭桥手术和支架手术,选择保守治疗。而一般的患者其实很难自主选择治疗方案,因为医生对治疗方案解释不通俗、不细致,替代治疗方案更是很少被医生提及。在疾病治疗上,一般患者是没有选择的,基本上是执行医生的要求或是决定。
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处理,尊重患者的选择应当以具体病情为依据,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始终为患者着想,以减轻病人痛苦,提高诊疗效果为最终目的。再说说另一位患者的情况
请输入
医院会诊一位90岁女性患者,她的造影结果显示:左主干80%狭窄,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都有明显狭窄。她有严重的心绞痛,靠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缓解症状,IABP已用到第5天。患者被严重心绞痛折磨得痛不欲生,对下肢插管做IABP也感觉难以忍受。
我先和患者家属沟通,鉴于患者的情况,建议尽快做搭桥手术。做出这个治疗方案出于两个原因:
一是:患者虽然已经高龄、有严重的血管疾病,但肺肾功能好、无卒中史;二是:IABP治疗不是长远之计,患者也感觉难受,如果继续下去恐怕夜长梦多,可能出现并发症。经沟通,我与患者与家属达成共识,决定尽快搭桥。于是患者带着IABP医院,手术医生成功为患者做了搭桥。我一直对这位患者进行随访,6年过去了,患者目前状况仍然很好。通过这两个高龄老年人的治疗选择
我希望在高龄冠心病患者治疗上要注意:
一、一定要个体化治疗,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指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只就造影的解剖学病变做决策,需要充分重视临床情况
第一位患者临床上是一种“稳态”,平时日常活动不剧烈,无心绞痛发作,病情数年稳定无变化。在这种状况下,患者有选择的余地,有明确的治疗选择,我们作为医生,不能强制采取患者不愿接受或拒绝接受的治疗方案。第二位患者病情“不稳态”,随时有风险,应该及早决策,帮助患者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二、与患者沟通,尊重患者的选择,同时要随访病情变化
与患者沟通时要对患者病情、治疗方案进行详细解释,并告知是否有替代方案,在患者对自身状况和治疗方案知晓的情况下,讨论并最终确定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参与到治疗中,尊重患者的感受与选择。“不惜一切代价”看似很理想,但毕竟是患者接受治疗并承担主要结果,尊重患者的选择是对患者的生命权尊重。END
往期推荐
“五心二高”门诊,有水平!
“心脏康复”在改变患者,也在改变医护
被植入多支架的患者在康复中心迎来新生,故事很暖!
沉重的思考: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在哪里?
▼
医患心连心
搭起医患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