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据调查显示,中国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万人,每年新增万人,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冠心病引致的急性心梗,且死亡率随年龄的上升而增加,40岁开始显著上升且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急性心梗发病人群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严重威胁公众的健康。
急性心梗患者的康复是综合的长期计划,美国公共健康服务中心定义的心脏康复包括医疗评价、运动处方、纠正心脏危险因素、教育、咨询和行为干预。而在我国公布的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则包括运动、营养、药物、戒烟和心理五个部分内容,其中运动训练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如何指导急性心梗患者进行运动训练
I期康复运动
I期康复运动主要针对住院患者的早期运动,包括CCU和普通病房,目的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日常生活及运动能力的恢复,增加患者自信心,减少心理痛苦,减少再住院,避免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运动耐量减退、低血容量、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等)。
时间窗依病情个体化,一旦脱离危险期即开始。稳定患者入院24h内,不稳定患者卧床时间宜延长,可3~7天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内容有病情评估,患者教育,日常生活指导,运动指导。运动指导适应证可以以过去8h内没有新发或再发胸痛,无明显心力衰竭失代偿征兆,过去8h内没有新发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没有进一步升高。运动量较静息心率增加约20次/min,感觉不大费力(Borg评分<12)来评估。
注:被动运动—?坐起—?双脚悬挂床边—?床旁站立—?床旁行走—?病室内步行—?1层楼梯或固定踏车训练—?步行试验
II期康复运动
II期是在出院后早期(2周-数月内)医院内监护下运动,每次活动持续1-1.5小时。运动训练内容包括有氧运动、阻抗运动及柔韧性训练等,每周3-5次心电血压监护下的中等强度运动,每次持续30~90min,共3个月左右。推荐运动康复次数为36次,不低于25次。
确定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最大摄氧量的50%-80%或低于无氧阈值
最大心率的60%-80%或目标心率法(不受β受体阻滞剂影响):(HRmax×静息心率)×0.4~0.6+静息心率
自我感觉劳累程度Borg计分表:12-16。
评价整体心肺功能的CPET综合评价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生理、以及骨骼肌系统对同一运动应激的整体反应;测定人体在休息、运动及运动结束时的恢复期每一次呼吸的氧摄取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和通气量(VE),及心率、血压、心电图;结合患者运动时出现的症状,全面客观地把握患者的运动反应、心肺功能储备和功能受损程度。
心肺运动试验的重要指标:峰值VO2、无氧阈时的VO2和心率、恢复过程中的氧动力学、最大换气比值、肺通气量和呼吸储备、VE/VCO2斜率。
运动心电图的指标:试验时间、预计METs;心肌缺血情况;各阶段心率;各阶段血压;室性心律失常。
多项研究已经证实6MWT与VO2peak有良好相关性,可初步估算运动强度。
心肌梗死后至少5周,且应在连续4周有医学监护的有氧训练之后进行一系列中等负荷、持续、缓慢、大肌群、多次重复的阻抗力量训练,可利用自身体质量(如俯卧撑)、哑铃或杠铃、运动器械及弹力带等,每次训练8~lo组肌群,躯体上部和下部肌群可交替训练,每周2~3次或隔天1次,运动过程中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不要憋气,避免Valsalva动作。
Ⅲ期终生康复运动
居家或社区康复,无人监督或远程监护下进行。亦称社区或家庭康复期。急性心梗的时间窗在6个月-1年后,关键是维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
监护强度:低危患者无需医学监护,中高危患者仍需监护。
运动危险相关3因素:年龄、心肌梗死的危险度(高危、中危、低危)、运动强度。在医生监督下运动训练发生心血管事件率为1/5万~1/12万(每患者-小时运动)。
表: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
低危患者与大多数成年人一样,可以在无监护条件下进行锻炼;中、高危患者应延迟运动,或在医生/康复治疗师监护下进行锻炼。
二、急性心梗患者运动康复训练的安全性
1.合适运动量的主要标志
运动后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全天感觉舒适,无持续的疲劳感;无症状或原症状未加重,饮食、睡眠良好;运动后脉搏、血压不能在6~8min内恢复者,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加以调整;若脉搏次数不增加或增加较小,说明运动量不足,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应逐量加以调整。
2.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时间:选择在下午为宜,餐前、后2h为宜
安全合适的环境:空气新鲜、清洁卫生、阳光充足
穿着:宽松、舒适、通气、吸水好的衣服
运动前后:不宜大量饮水,避免增加心脏和胃的负担运动后:不要立即热水洗澡,以防血管扩张,出现头晕、恶心,运动停止后先用毛巾擦干汗水,再用温水擦身,有助于消除疲劳或防止感冒。休息15min后洗澡,水温40℃左右
来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