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李浪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凝聚了众多心血管病学者及影像学专家的智慧和心血,期待该共识对稳定性冠心病无创诊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图1.李浪教授发表致辞。
霍勇教授对陈韵岱教授及方唯一教授牵头制定的《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的成功发布表示了祝贺。共识已在年10月第25卷第10期《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发表。霍勇教授指出,共识从影像角度判断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严重程度及危险分层,以指导临床医师进行有效治疗;帮助临床心血管医师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无创影像检查;对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进行了规范化指导。共识集国内心血病学者及影像学专家之大成,非常具有特色及应用价值。希望共识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诊疗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最后,霍勇教授对共识制定专家组成员的辛勤付出表示了衷心感谢。
图2.霍勇教授发表致辞。
方唯一教授表示,近年来心血管病诊疗技术发展迅猛,尤其是心脏介入诊断技术,其与影像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因此,在陈韵岱教授的倡议下,国内心脏病学者联合影像学专家制定了本共识,提高心血管医师对无创影像学技术的了解及正确合理使用。最后,方唯一教授提到,正是共识专家组成员及学术秘书的付出,才赢得了如今共识的面世。
图3.方唯一教授发表致辞。
以上三位教授致辞结束后,举行了隆重的共识发布仪式,专家组成员在共识卷轴上落印了刻有自己名字的中国印。
图4.举行共识发布仪式。
仪式结束后,陈韵岱教授做了“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解读专题报告。陈韵岱教授从WHY、WHAT、WHO、HOW、WHEN这5个方面对共识进行了解读。
图5.陈韵岱教授做报告。
第一,为什么制定此项共识?这是因现实需求。目前的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应用流程、使用指征、技术操作均存在不规范现象。同时,临床心血管医师对各项检查技术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适应证及禁忌证掌握不清晰,缺乏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规范化及系统化指导。此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各项检查的应用存在“重结构、轻功能;小诊断、大治疗”的现象,各项技术的临床实际应用比例差别巨大。因此,无创影像检查路径亟待规范化及系统化,该共识“应运而生”,主要用于指导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第二,共识涉及哪些内容?①根据目前最新的欧洲指南及国内即将更新的稳定性冠心病诊疗指南,明确了稳定性冠心病的定义及其临床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发生稳定性冠心病的验前概率(PTP);②共识核心在于对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的介绍,包括负荷功能试验,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脏磁共振;冠状动脉解剖成像:冠状动脉CT;③根据无创性影像检查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④参考ESC、AHA相关指南,结合PTP,对无创影像检查临床选择路径做出推荐;⑤结合各项检查特点,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综合共识撰写专家意见,对无创影像检查的临床路径选择形成优先推荐。
图6.确诊冠心病患者评价心肌缺血状态无创影像临床选择路径。
图7.心血管无创影像检查功能评价表。
图8.各项无创影像检查的风险定义。
陈韵岱教授简要归纳了该共识特点,如系统介绍方法,各个解析技术;明确适用人群,清晰临床选择;形成临床推荐,建立临床路径;落地临床实践,指导危险分层。第三,专家组成员介绍。共识由陈韵岱教授、方唯一教授牵头,邀请国内25位心血管病学者及影像学专家联合打造。25人专家团队:陈纪言(医院)、陈韵岱(医院)、方唯一(医院)、范占明(首都医科医院)、霍勇(医院)、高传玉(医院)、葛均波(上海医院)、何作祥(中医院)、李浪(广西医院)、李思进(医院)、卢喜烈(医院)、吕滨(中医院)、钱菊英(上海医院)、石亚君(医院)、沈珠*(医院)、王怡宁(医院)、徐磊(首都医科医院)、于波(哈尔滨医院)、杨立(医院)、赵世华(中医院)、智光(医院)、张梅(医院)、张抒扬(医院)、张晓丽(首都医科医院)、郑杨(吉医院)。第四,共识撰写经过。共识从开始编撰到完成历时1年,经过多次修正,历经以下4个阶段:撰写专家完成初稿内容、学术秘书完成共识初稿整理、撰写专家完成四轮次审稿、《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发表。共识发布后,会有进一步的解读及临床应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完善”,希望大家在阅读共识后提出修改意见。第五,共识的产生具有严谨的流程。共识的成功发布离不开工作高效的专家团队,专家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节点高质量地完成共识编撰,并经过多版修正终于顺利发布。此外,陈韵岱教授指出,共识发布后,下一步计划对基层医师及专科医师进行培训,在重要的心血管病会议中进行推广,收集反馈以促进共识的更新。
答记者问环节问题1:国内之前也有类似的关于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管理的专家共识和指南,那么本共识有何创新?方唯一教授:与既往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管理专家共识不同,本共识侧重应用无创影像技术诊断稳定性冠心病。该共识可帮助心血管医师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合理选择各项无创影像检查技术,以期规范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选择,并且提高我国稳定性冠心病诊疗水平。问题2:在共识推荐的影像检查路径中,某些情况下往往会同时有几种检查方法可供选择,如何为患者选择一种既有效且经济的方法?陈韵岱教授:共识的“心血管无创影像检查功能评价表”可以体现部分检测方法在某些病变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除外个体化的情况,通常来说,应以功能到结构、从无创到有创、从经济到昂贵为原则来选择无创影像检查方法。同时,应选择结构联合功能的检测手段。例如在评估心室功能方面,表中所列检查均在+++以上(用于常规检查),其中心脏磁共振的高分辨率及对心肌组织结构的分析优势被推荐为++++。若心肌梗死后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