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嘉宾:范志清
Q
医学网:范志清教授您好!您刚刚在长城会心脏康复研究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发布专场报告了大庆心脏康复研究I期部分结果,得到了同道们积极的认可和反响,被认为是国内心脏康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临床研究,请您谈谈该研究的基本情况?
范志清教授:好的。AMI是全球人群的第二位死因,AMI后心力衰竭(HF)、心绞痛(AP)是导致患者再住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临床医生可以获得AMI后的有效预防策略,但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实施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综合心脏康复(CR)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MI后风险因素管理和预后,因此被多国指南推荐作为AMI存活患者二级预防策略的一部分。研究证实:心肌再灌注后的全程心肌保护是降低AMI后HF、AP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及早参加综合CR治疗是全程心肌保护的重要环节。而国内目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早期综合CR治疗对发生HF、AP以及靶血管重建事件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评估。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AMI患者血运重建后早期综合CR治疗对随访12个月发生HF、AP及靶血管重建事件的影响。该研究设计属于单中心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研究方法是在符合入排标准的研究人群中,对参加早期综合CR治疗的患者例给予综合评估,之后根据评估结果进入综合CR治疗程序,患者在心脏康复中心经过评估和1-5次的康复治疗后回到家庭或社区继续执行综合CR治疗方案,并按照发病后1、3、6、9、12个月进行随访,每次重新进行评估,调整CR治疗方案。对未参加综合CR治疗程序的例患者12个月之内的病程及事件进行跟踪随访记录。在统计学处理上,本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在多变量分析中调整年龄和性别等混杂因素,实现了心康组和对照组之间的1:1匹配。匹配之后的两个独立组样本之间比较:对于连续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如果各组均满足正态性且两组间方差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否则考虑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对于分类资料,由于本资料的结果为无序,所以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参加CR治疗组患者(38.1%)和未参加CR治疗组的患者临床终点,得到了两组临床研究终点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以上就是我们团队对该研究设计实施的基本情况。
Q
医学网:您能谈谈本次报告的具体研究结果和结论么?
范志清教授:好。该研究结果是:参与综合CR治疗组的患者1年时的HF发生率(HR0.28,95%CI0.13~0.60),HF住院率(HR0.24,95%CI0.12~0.48),AP发生率(HR0.29,95%CI0.17~0.50),靶血管血运重建率(HR0.19,95%CI0.08~0.50)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均明显低于未参加CR治疗组。CR治疗组1年时的HF发生率、住院率、AP发生率、靶血管重建率的相对风险较对照组分别降低72%、76%、71%和81%。因此本研究结论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早期参加综合CR治疗能够有效降低1年时的HF发生率、住院率,AP的发生率以及靶血管重建率,为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患者带来明显临床获益。
Q
医学网:本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结果,获得了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您认为本研究还有什么局限或不足之处吗?
范志清教授:在胡大一教授以及业内各位专家积极推动的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确实取得了令人兴奋鼓舞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心脏康复临床研究获益累积了新证据。我们研究团队也付出了辛勤劳动,我致以真诚的感谢!本研究的局限在于不是一项严格的RCT研究,是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的,这样的研究设计在医学伦理上更贴近临床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可靠性价值,但即便如此,它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临床研究。国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AMI后心衰发生率从6%~45%不等。美国心肌梗死全国登记研究(NRMI)显示,20.4%的AMI患者入院时即存在心衰症状,8.6%的患者之后发展为心衰。我国缺乏近10年AMI后HF以及新发AP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对照组1年时HF发生率为8.6%与国外早年一些研究数据相比略低,考虑有两方面主要因素:一是我院胸痛中心工作的规范开展明显缩短了AMI发作期总缺血时间及D2B时间,挽救了更多濒临坏死心肌;二是对照组1年内有51.2%的患者去心脏康复门诊进行了1-4次的复诊,接受了健康教育和比较规范的循证药物治疗,上述因素有助于减少对照组AMI血运重建后1年时的HF发生率。
心肌梗死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因,AMI后能否及时有效地抑制心室重构、抑制RAAS和交感N过度激活、改善缺血心肌灌注是预防心衰、心绞痛发生发展的关键。早期综合CR治疗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AMI血运重建后1年时的HF发生率,有效减少心绞痛发生率及靶血管重建率。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带来明显临床获益。减少了心衰及心绞痛再住院风险,降低死亡率。值得各位同道们大力推广。
专家简介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心血管与肺康复协会(AACVPR)高级国际委员(AIM),卫生部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心脏康复专家组核心成员,全国心脏康复培训示范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脏康复专家委员会技术指导专家。
中华医学会物理与康复分会心肺康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身心医学分会双心学组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常委,中国心脏联盟黑龙江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联盟主任委员,大庆市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分会主任委员。
年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稳定性心绞痛、慢性心衰等患者的基础治疗与康复评估、运动训练的综合一体化防治。
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冠心病生理性缺血训练、心脏核磁评价存活坏死心肌指导运动治疗,创建了急性心肌梗死运动训练初始评估和专项评估体系、急性冠脉综合征防治康一体化临床路径及实施流程。
作为大庆分中心负责人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三项、中国医学基金会资助课题一项,省市级课题十二项,主编、参编、参译著作十部,发表SCI在内的学术论文二十篇。
《中国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与康复指南》《高龄冠心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多篇指南共识执笔起草专家。积极推动心脏康复临床、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是国内最早开展心脏康复的心血管病专家之一。
推荐阅读
张静:AC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刘启明:心房颤动消融能量的最新进展
杨士伟:心肌能量代谢:生理与病理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