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王斌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TUhjnbcbe - 2021/5/8 19:52:00
北京好手足癣专科医院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在第三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上,医院心内科学科带头人王斌教授对《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一、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

二、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临床推荐: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1)如无用药禁忌证,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都应服用阿司匹林,最佳剂量范围75-mg/d。

(2)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作为替代治疗。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1.UA/NSTEMI

尽早、充分、持久的抗血小板治疗对于UA/NSTEMI患者的疾病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推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1)所有患者立即口服阿司匹林mg,75-mg/d长期维持。在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

(2)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mg(保守治疗患者)或mg(PCI患者),然后75mg/d,至少12个月。

(3)需用血小板GPIIb/llla受体拮抗剂的情况有:①冠状动脉造影示有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新的血栓并发症;②拟行PCI的高危而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

(4)计划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至少停用氯吡格雷5d,除非需紧急手术。

2.STEMI

无论是否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尽早和充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均可改善预后。

临床推荐:

(1)立即嚼服阿司匹林mg,长期维持剂量75-mg/d。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没有证据表明应用肠溶片获益。

(2)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①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尽快口服氯吡格雷负荷量mg(年龄≤75岁)或75mg(年龄>75岁),维持量75mg/d;接受直接PCI患者,口服氯吡格雷负荷量-mg,维持量75mg/d,至少12个月;②发病12h后接受PCI的患者,参照直接PCI用药;③接受溶栓的PCI患者,溶栓后24h内口服mg负荷量。24h后口服-mg负荷量,维持量75mg/d,至少12个月;④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mg/d,至少12个月。

(3)需用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情况有:④冠状动脉造影示有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血栓形成的并发症;②高危险或转运PCI患者。

(4)对计划行CABG的患者,建议至少停用氯吡格雷5d,除非需紧急手术。

(三)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抗血小板治疗

1.PCI后抗血小板治疗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预防支架围手术期及术后血栓事件的常规方法。

临床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1)如无禁忌证,PCI后阿司匹林75-mg/d长期维持。

(2)合用氯吡格雷75mg/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接受BMS置入的非ACS患者术后,至少1个月,最好持续12个月;

接受BMS置入的ACS患者,应用氯吡格雷12个月

接受DES置入的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

2.CABG后抗血小板治疗

合理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可提高术后移植血管通畅率和患者生存率,但应根据出血风险、桥血管种类和移植过程调整。

临床推荐: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1)CABG前抗血小板治疗:①术前阿司匹林~mg/d,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前不需停药;②使用血小板GPIIb/Ilia受体拮抗剂增加出血,应短时间静脉内注射。并术前2-4h停用。

(2)CABG后抗血小板治疗:④术前未服用阿司匹林,术后6h内开始口服。75-mg/d;②对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用氯吡格雷75mg/d;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常规用于CABG后缺乏证据;④PCI后的CABG患者。按照PCI患者的建议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四)ACS的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

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除氯吡格雷外。可根据出血风险选择联合应用下述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

1.UA/NSTEMI

(1)对所有缺血事件中、高危(例如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而无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替格瑞洛mg负荷剂量后,90mg、2次/d维持;

(2)在年龄≤75岁且无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普拉格雷60rag负荷剂量后,10mg/d维持。

2.STEMI

(1)对拟行直接PCI而无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替格瑞洛mg负荷剂量后,90mg、2次/d维持;

(2)在年龄≤75岁、无卒中或TIA病史等高出血风险且拟行直接PCI的患者。用普拉格雷60mg负荷剂量后,10mg/d维持。无论置入BMS或是DES,普拉格雷、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时间最好持续12个月。CABG:急诊CABG,术前至少停替格瑞洛24h;计划行CABG的患者,术前至少停替格瑞洛5d,或停普拉格雷7d。

(五)冠心病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

1.高龄患者

年龄≥75岁的ACS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死亡率显著增加。

临床推荐:

(1)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长期治疗剂量无需改变;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阿司匹林剂量不超过mg/d。

(2)急性期使用氯吡格雷75mg/d,酌情降低或不使用负荷剂量。

(3)使用血小板GPIIb/IIIa抑制剂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4)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合并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时,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

2.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临床决策包括ACS患者,缺血可采用GRACE或TIMI风险评分系统,出血可采用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系统。

临床推荐:

(1)择期手术尽可能推迟至置入BMS6周或DES12个月后。

(2)围手术期需中断抗血小板药物者,术前7-10d停药。在缺血风险高的人群用低分子肝素替代。

(3)根据手术出血风险分级调整抗血小板药物,酌情减量或停药。单用阿司匹林者,风险低可继续使用,风险高应停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风险低仅停氯吡格雷,风险高均停用。

(4)根据手术出血严重程度,必要时输注血小板和采用特殊止血方法。

3.慢性肾脏疾病(CKD)

肾功能不全会影响患者血小板聚集能力和凝血功能,同时肾脏排泄能力减低又会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代谢,因此,肾功能不全是出血高危因素,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必须进行肾功能评估和出血风险评估。

临床推荐:

(1)应将抗血小板药物用于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2)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充分考虑出血风险。

(3)对严重肾功能不全(GFR<30ml/min?1.73m2患者,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需减量。

4.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危险可能较高。

临床推荐:

(1)伴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可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mg/d或氯吡格雷75mg/d。

(2)不合并ACS的患者,不建议抗血小板和抗凝联合治疗。

(3)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如无其他适应证,不建议抗血小板治疗。

三、缺血性卒中和TIA的抗血小板治疗

(一)非心原性卒中

临床推荐: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优于口服抗凝药物。可选氯吡格雷(75mg/d)或阿司匹林(75-mg/d)。对于高危患者,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

(2)考虑出血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但对于ACS或1年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应联合氯吡格雷(75mg/d)和阿司匹林(-mg/d)。

(二)心原性卒中

1.心脏瓣膜病

临床推荐:

(1)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心房颤动。不建议在抗凝基础上加抗血小板药物。

(2)对已规范口服抗凝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仍出现复发性栓塞事件时,可加用抗血小板治疗。

(3)对有缺血性卒中或TIA病史的二尖瓣脱垂或二尖瓣钙化患者,可单用抗血小板治疗。

2.人工瓣膜置换后

临床推荐:应用抗凝药物仍发生卒中而无出血高风险的患者。在华法林基础上可加阿司匹林mg/d,保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

3.卵圆孔未闭(PFO)

临床推荐:

(1)既往有缺血性卒中或TIA的PFO患者,可用抗血小板治疗。

(2)在隐源性卒中和PFO或房间隔膜部瘤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50~mg/d。

(三)卒中急性期

临床推荐:

(1)未溶栓治疗且无阿司匹林禁忌证的患者发病后尽早服用司匹林-mg/d,急性期后阿司匹林75-mg/d。

(2)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后24h开始使用。

(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用氯吡格雷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4)对缺血性卒中再发的高危患者如无高出血风险,缺血性卒中或TIA后的第1个月内。阿司匹林75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四、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并发症(如缺血性卒中)是心房颤动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仍建议根据心房颤动患者血栓风险(CHADS2)评分进行卒中危险分层,选用华法林或新抗凝药物,抗血小板治疗作用有限。

临床推荐:

(1)卒中高危患者(CHADS2积分≥2),不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或单用阿司匹林替代口服抗凝药;中低危患者(CHADS2积分=1)建议服用口服抗凝药或阿司匹林;低危患者(CHADS2积分=O)可不服用抗血栓药物。

(2)发生卒中的中、高危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可口服抗凝药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对于卒中低危心房颤动合并ACS患者,可仅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3)卒中高危的,浩颤动患者PCI后。短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口服抗凝药。置入BMS者三药联用1个月,DES者至少联用3-6个月。此后口服抗凝药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至1年。1年以后若无冠状动脉事件可长期单用口服抗凝药。

(4)出血高危患者,可选择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置入BMS者二药联用1个月。DES者1年。

五、周围动脉疾病(PAD)

PAD最常受累的周围动脉依次为胭动脉、胫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颈动脉、椎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及头臂动脉,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最常见。在有症状的PAD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降低MACE,某些抗血小板药物还可改善LEAD患者的间歇性跛行症状。

临床推荐: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1)对有症状的PAD已行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降低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推荐长期用阿司匹林75-mg/d或氯吡格雷75mg/d。

(2)踝肱指数(ABI)减低(≤0.90)或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狭窄的无症状PAD患者,可用上述抗血小板药物。

(3)除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且出血风险低的有症状的PAD患者外,一般不推荐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4)在合并间歇性跛行症状而无心力衰竭的PAD患者,西洛他唑(mg、2次/d)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增加步行距离。

六、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评估和处理

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双联或者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特别是联合抗凝治疗后出血的风险增高。出血是冠心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高危患者出血风险的准确评估和出血后有效处理措施建议。

临床推荐:

(1)用CRUSADE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对患者出血风险个体化评估。根据评分分为很低危(<20)、低危(21-30)、中危(31~40)、高危(41-50)、很高危(>50)。

(2)采用TIMI/GUSTO/BARC方法对出血情况定义分类。根据使用药物和出血严重程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或输注血小板;小出血可在充分治疗基础上不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严密观察;大出血患者,除通过特殊止血方法充分控制的患者,推荐停用和(或)中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3)胃肠道出血高危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溃疡病活动期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先治愈溃疡病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4)输血对预后可能有害,只有在充分个体化评估后实施。血液动力学稳定、红细胞压积>25%或血红蛋白水平>70g/L患者不应输血。

七、小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斌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