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救命药“硝酸甘油”价格飞涨、医院断供、药店无货的现象,不断被媒体曝光。据统计,出现药品紧缺问题的省份至少有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广东、安徽、江苏、浙江、辽宁、黑龙江等……
面对这一燃眉之急,各地相关部门纷纷出招、拿出“应对机制”,比如北京市和江苏省。
解一时“燃眉之急”
北京市:约谈企业,确保年内市场供应
4月30日,北青报消息。针对“硝酸甘油片”短缺问题,北京市药监局约谈了本市药品连锁供应企业华润、九州通、国控北京以及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同仁堂、医保全新、金象大药房、嘉事堂药店、老百姓大药房、养生堂药店、百康药房等。
上述主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余家药品零售连锁门店均表示,目前有硝酸甘油片供应。生产企业也纷纷回应,持续至年底前,可以满足北京市场供应。
但是,据金象大药房、同仁堂连锁药店反馈,去年所售的硝酸甘油片是片/瓶的规格,今年生产企业已调整规格,变成15片/瓶,但价格也响应增加了一些。
对于药品规格变化,益民药业质量负责人蔡辉表示,目前片/瓶的规格确已停产,改为每瓶15片。目前生产端不存在原料短缺等问题,预计到今年年底前,都可以满足北京市场供应,医院和大型药店。
江苏省:建设生产基地,引导、恢复企业扩大生产
4月29日,江苏省卫健委联合省工信厅、财*厅、商务厅、国资委、市场监管局、药品监管局、医保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在南京召开“年第一次省短缺药品部门会商联动机制会议”。
会议中,卫健委副主任兰青指出,一些临床疗效确切的常用低价药品、急(抢)救药品价格暴涨、供应短缺问题,不仅增加了患者费用负担,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对此,各部门要明确任务分工,联动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并且,要发挥江苏省医药大省优势,试点开展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结合《省级短缺药品清单》,梳理出有生产资格和条件的省内企业,针对性制定鼓励*策,引导恢复扩大生产,最大限度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对于北京市和江苏省对于硝酸甘油片短缺作出的“应急之策”,可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从长远看来,似乎探索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更为重要。
短缺药急需“补短板”
因为,不只是硝酸甘油片。近期许多小品种药,如氟康唑、硝苯地平都不同程度呈短缺趋势。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西地兰等“救命药”以及维生素K1等临床常用的廉价药品都曾出现价格显著增高、市场供应不足的情况。
对于此类现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原料短缺、生产厂家减少等才是根本原因。比如:
1.一些廉价药物以前存在最高限价,药品价格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致使药企很难有利润,一些成品药企也逐渐退出市场。
2.原料药领域垄断行为时有发生,损害患者和医药生产企业合法权益,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所以,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既要快速应对燃眉之急,更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
从北京市约谈企业之举来说,虽缓解了一时之急,但忽略更改包装带来的“减量加价”,让往日的“平价救命药”不复存在。
而江苏卫健委所强调的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之举,早在去年12月,国家工信部、卫健委、发改委、药监局四部门就曾发布过*策。
这份《关于公布第一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要求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小品种药生产基地,以保障小品种药的供应。但时至今日,市场依旧呈现小品种药短缺态势。
不仅如此,对于药品短缺问题,若干年前,国家也曾尝试在重庆、山东省等地施行“定点生产”*策。但市场反馈依旧不甚理想。
举例来说,重庆市年9月-年9月。6年间,确定的2批、共7个定点生产药品企业情况来看。定点生产期间订单满足率相比非定点生产期间订单满足率提升明显,但在药品定点生产到期后,订单满足率多有所下降,有的药品甚至低于定点生产前的订单满足率。
不难看出,国家正在下大气力解决短缺药品供应问题,但呈现这一颓势,并不是企业“扶不上墙”,而是“短板”问题,未得到解决。
无论是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还是“定点生产”*策。都忽略了企业的难言之隐。因为,一批承担持续亏损,秉承社会责任的企业其实并不具备“源动力”,靠*策命令行事,可能会让其自身生产越多,亏损越多。
诚如此,也不难理解现今市场依旧呈现短缺药品供应不足的现状了。
最后,有业内人士认为,去年,国家推出《“4+7”药品带量采购》实施方案,实行“保量降价”,已切实降低了部分抗癌等药品价格,实是惠民。
而现今,面对“硝酸甘油”等短缺药品,是否能施行“保量提价”,利用“4+7”通过医保“保量”,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呢?因为,只有“补短板”才能让国家、企业、消费者三者真正“三赢”。
Hi我是你的小可爱~
如果你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