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T
DKCRUSH-V临床试验最新研究结果发布,DK-Crush双支架策略与Provisional术式相比,可有效降低在真性左主干远端病变的一年内TLF发生率。自年,医院陈绍良教授首次提出DK-Crush以来,其系列研究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力量。当地时间年10月30日,在美国丹佛举办的TCT上,陈绍良教授发布了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期待与重视的DKCRUSH-V临床研究结果。TCT大会主席、医院的GreggW.Stone教授在对外宣布大会亮点时,将DKCRUSH-V研究作为最先介绍的四大研究之一。
研究背景目前,约80%置入左主干支架的患者存在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虽然在DKCRUSH-Ⅲ试验中证明了常规DK-Crush技术在左主干多支病变的治疗效果优于culotte术式。然而在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中多数患者选择Provisional术式治疗。在左主干远端病变的治疗效果方面DK-Crush术式从未与Provisional术式进行过对比。
研究设计DKCRUSH-V是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多中心入选患者,随机1:1分入DK-Crush术式治疗组与Provisional术式治疗组。临床随访十二个月,并于入选13个月时常规行造影随访。患者入选条件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长大于一个月的患者;原发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Medina分型:1,1,1与0,1,1);未接受双支架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患者。排除条件为:心源性休克患者;严重钙化病变需要进行旋磨处理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需要口服抗凝患者;CTO病变血管再通失败患者。
研究结果评估:一级终点为一年后,靶血管失败(TLF)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及临床驱动的靶血管再血管化治疗。次要终点为一年后心源性死亡率、靶血管心肌梗死率及临床驱动的靶血管再血管化治疗率、心绞痛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治疗过程中的建议:使用DES完成缺血区域血运重建;强烈建议使用IVUS指导;DAPT治疗一年以上;建议置入支架后进行FKBI和POT;根据指南指导药物治疗。
研究结果研究入选了五个国家,26个中心的名患者,DK-Crush术式治疗组人与Provisional术式治疗组人。入选患者基线数据基本相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DK-Crush术式治疗组主要临床终点(TLF)发生率为5.0%;Provisional术式治疗组TLF发生率为10.7%。P=0.有统计学意义(图一)。其次,在相关次要临床终点方面,一年内靶血管梗死率:DK-Crush术式治疗组为0.4%,Provisional术式治疗组为2.9%。P=0.03有统计学意义。一年内明确的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DK-Crush术式治疗组为0.4%,Provisional术式治疗组为3.3%。P=0.02有统计学意义(图二)。最后,13个月时常规行造影随访,造影结果显示:DK-Crush术式治疗组左主干复杂再狭窄发生率为7.1%,Provisional术式治疗组为14.6%。其中,DK-Crush术式治疗组左主干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1.9%,Provisional术式治疗组为5.7%。边支再狭窄率,DK-Crush术式治疗组为5.0%,Provisional术式治疗组为12.0%(图三)。
图一、主要临床终点结果
图二、主要及次要临床终点结果
图三、定量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陈教授表示,此研究仍有一些限制因素,首先,IVUS指导下的支架置入数量占全部数量的50%以下。其次,在Provisional术式的操作过程中最后的对吻扩张及POT应用较少。最后,小于边支直径狭窄小于50%的病变不属于次研究标准的范畴,应该继续常规使用Provisional术式。
总结陈教授在最后总结时表示:“在此次多中心随机试验中,计划的DK-Crush双支架策略与Provisional术式相比可有效降低在真性左主干远端病变的一年内TLF发生率。”通过此次临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治疗真性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选择上,DK-Crush术式可有效降低患者一年内TLF发生率、靶血管梗死率以及明确的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并且在复杂左主干病变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上也有明显的降低趋势。DK-Crush术式无疑给广大心内科临床医师在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DKCRUSH-V临床研究结果的发布,更加有力的证明了其在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优越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希望DK-Crush术式造福更多的患者。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