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全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时也叫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人体内唯一一条给心脏提供血液的血管,其形态似冠状,所以称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也会像体内其它血管一样发生硬化,呈粥样改变,使心脏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从而发展为冠心病。
冠状动脉堵塞后果▼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时可能会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大多数人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没有特别异常表现,但有时会有心肌缺血的症状,比如感到心前不适,或者乏力,虽然症状很轻微,医院做到心电图检查,会发现心肌缺血情况,应该尽早预防。有的病人症状比较明显,经常出现胸骨后或左心区疼痛,持续时间较短,这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的。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因为心肌梗塞会有心前区剧痛,脉微,大汗淋漓,口唇发绀等症状,医院抢救。所以中老年人应经常做心电图检查,防止发生意外。
冠心病的预防主要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是指患者还没有患冠心病,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需要进行预防性处理,降低冠心病的发生概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酗酒等,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一级预防的目的在于减少或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用到的药物比较少。冠心病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冠心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用到的药物比较多,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冠心病复发。预防措施无论对冠心病患者或冠心病高发危险人群都十分必要。
冠心病危险因素图示▼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有高血压的要严格控制高血压,血脂高的要控制高血脂,有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并且要戒烟限酒,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严格控制体重,多运动,同时补充钾离子的饮食,做到心情舒畅,只有把危险因素控制的最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就会更低。常见的用于冠心病预防的药物有普利类降压药、他汀类降脂药、硝酸脂类药物,还有抗血小板药等。
普利类降压药用于预防冠心病的普利类降压药常见的有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副辛普利等,它们都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既能用于降压又能用于冠心病的预防。这类药物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防止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
2.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心脏负荷而降低氧耗,呈现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
3.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前列腺素之合成,强化内皮舒张因子的作用,从而减轻心肌缺血。
4.可清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减少再灌注诱发的心功能障碍与室性心律失常。
5.可防止心肌梗死后梗死扩展和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对于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极为重要。
由此可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作为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目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已被公认为冠心病整体治疗的一部分。
他汀类降脂药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是药店中比较常见的降脂药物,三者都是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脂症,预防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线药物,临床上通常称其为为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心病事件。一系列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了降低胆固醇治疗是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高效和耐受性好的降胆固醇药物,可降低由各种原因引发的致命和非致命心肌梗死、中风和死亡的发生率,以及减少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施行。我国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和美国的ATPⅢ对临床提出了更高的降胆固醇治疗要求,这从根本上奠定了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基础;我国的基本药物目录和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选入大部分的他汀类药物,保证了患者治疗用他汀类药物的可及性,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硝酸脂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适用于各种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既可用于缓解急性发作,又可作为预防用药,也能用作诊断性的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首选药,控制急性发作时,应舌下含服或气雾吸入。药店中常见的药物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以及戊四硝酯等。此类药物作用相似,只是显效快慢和维持时间有所不同,其中以硝酸甘油最为常用。硝酸酯类药物是通过以下途径实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的:
1.扩张外周血管,改变血流动力学:硝酸酯类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而扩张各类血管,扩张静脉可增加静脉贮备量,使回心血量减少,降低心室壁张力而减少心机耗氧量,但对卧位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差;扩张动脉主要是大动脉,可减少左心室后负荷和左心室做功。心脏前后负荷的减少,均可降低心肌氧耗量。
2.改变心肌血液的分布,有利于缺血区供血:通过改善心肌顺应性,减少对心内膜下血管压力,增加心内膜下的血液供应区;选择性扩张心外膜较大的输送血管;开放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的血液供应。
抗血小板药物血液中的血小板有粘附,变形,分泌,释放及聚集的功能,在生理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活性过强,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原因之一,更是冠脉血栓及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因此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冠心病最主要的药物之一。抗血小板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分为如下几类:
1.环氧化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是一种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临床上用于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ACS的治疗,PCI及冠脉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等症状的预防。
2.ADP受体拮抗药,代表药物为氯吡格雷,在预防急性血管事件发生方面优于阿司匹林。据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的治疗方案,效果更好,该类药物的另一个代表为替格瑞洛,是一种可逆的,有直接活性的ADP受体抑制剂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相比,起效更快,抗血小板作用更强。
3.IIb_IIIa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的代表维替罗非班。这类药物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终末环节,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体外血小板的聚集,延长出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具有高效高选择性的特点。
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西洛他唑,可增加血小板和血液内环磷酸腺苷的含量进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是有效和安全的抗血小板药物。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亲,中国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