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邓铁涛冠心病论治
TUhjnbcbe - 2021/8/22 19:15:00

冠心病论治

冠心病

一、邓铁涛教授论冠心病

中医虽无冠心病之名,但邓氏认为可以古说参证。古人所说的“真心痛”、“胸痹”等,可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所记述的证候与冠心病十分相似,其治则与方药也一直为后世所沿用。长沙马王堆出土汉代女尸,病理解剖证实其生前患有冠心病,说明该病两千前在我国已经存在,历代也积累了丰富诊治经验。

(一)辨明病位,详审病机

1.病位在心

冠心病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内经》既称“真心痛”,《金匮要略》又有“胸痹”专篇,则此病病位在心无疑。心下是胃的位置,心痛与胃病古人早有所鉴别,今天临床仍须认真诊察。其次要详审病机,邓氏认为冠心病是本虚标实之证。虚与实往往同时并存,但其间有先后主次缓急之分,因而病人即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本虚标实

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邓氏解释本虚虽指全身之虚,但心虚是其突出的矛盾。心虚必累及阴阳气血,因气属阳,血属阴,故可概括为阴阳。气血是阴阳派生的,因此,轻则反映为气虚血虚,重则为阴虚阳虚。心主火,意味着心为人体能源之所主,心搏一停,其他系统也就随之停止,《内经》所谓“阳中之阳心也”,故全身阳气中最重要的是心阳。当然还有命门亦十分重要,但从五脏角度而言,心为君主之官,居于重要的位置。标实,主要是痰和血瘀。虚与实,孰先孰后?应该说是先有虚。由于心阳心阴俱虚,才引起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且冠心病的发病率以老年人为最高,老年之病多虚。血瘀如何形成?瘀是由于血流不畅。气与血,阴阳互根,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血瘀乃由于气滞。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故气是主动的,血是被动的。当然,血瘀也可导致气滞;痰湿等引起血瘀,亦可反作用于气。但冠心病一般是由气滞引起的为多,气虚也可引起血瘀,因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很相似。联系到胆固醇在血管壁内膜下的沉积,似可相等于痰的病证;心脏血管的痉挛,可能与气滞有关。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发展,便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产生中医的所谓“痹”。从全国各地对心肌梗死的治疗分析,大部分的方剂是以祛瘀为主的。通常所见之心肌梗死,亦以瘀证为多。说明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从广东的病例来看,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则兼瘀或兼痰瘀者为多。而心肌梗死患者则以瘀闭为主,亦有痰瘀相兼者。

3.以心为本,五脏相关

冠心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劳逸不当,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但这些因素,并非可使人人罹患此病,而是决定于正气之盛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虚则上述因素才起作用。正气内虚包括五脏之虚,但本病是因心阳亏虚,心阴受损,以致“心痹者,脉不通”,痰瘀闭阻心络而成冠心病。心与五脏关系非常密切。如高血压心脏病,往往先有肝阳亢盛,再影响到心,而肝的病又多先由肾阳虚衰,水不涵木所致。此外,与命门亦有关系,症见休克,阳气衰竭,脉微欲绝,这不仅是心阳衰,命门之火亦衰。心阳衰可用独参汤,甚则用参附汤,命门火衰则以四逆加人参为宜。心与肺的关系,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为心主血脉之助。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冠心病痰阻之证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辨证

根据上述理论,对冠心病的辨证如下:

1.心阳虚(兼痰或瘀)

证见心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或黯滞少华,畏寒,肢冷,睡眠不宁,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胖嫩,苔白润,脉虚或缓滑或结代,甚则四肢厥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

.心阴虚(兼痰或瘀)

证见心悸,心痛憋气,或夜间较显著,口干,耳鸣,眩晕,夜尿多,腰酸腿软,舌质嫩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而促,或细涩而结。

3.阴阳两虚(兼痰或瘀)

既有心阴虚证,又有心阳虚证,同时兼痰或瘀。

痰瘀的舌脉辨证: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或结代者,为痰阻;舌有瘀斑或全舌紫红而润少苔,脉涩或促、结、代者,为瘀闭;若两者合并则为痰瘀闭阻。此证可并见上述三型,无论因痰因瘀,心绞痛都明显严重,或痛有定处,一般瘀证疼痛比痰证疼痛为甚。

至于心肌梗死,则以标证为主要矛盾,即痰瘀闭阻阳虚型、痰瘀闭阻阴虚型、痰瘀闭阻阴阳两虚型,一般以治标为主,以攻瘀为重点,随证变通论治。

(三)治疗

对于本病的治疗,汉代《金匮要略》论胸痹继承《内经》“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这一论点,认为阳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乘虚干扰而成病,治疗强调温阳除痰(湿)以恢复胸中阳气。其治胸痹诸方从栝楼薤白白酒汤到薏苡附子散,都是针对阳虚的。邓氏根据这一论点,选用温胆汤加*参进行治疗。从临证实践来看,只知阳虚不知有阴虚是不全面的。但邓氏认为,心有阴阳两方面,而心阳则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使是心阴虚,亦往往宜加补气之药,故本病心阴虚型常用生脉散加味即根据这个道理。正如肾有阴阳,而肾以阴为主,补肾阳,往往在补肾阴的基础之上是同一道理。

至于治标与治本的问题,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攻多补少,攻少补多,宜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切忌一攻到底或只知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

常用方药如下:

1.心阳虚用药

一般用温胆汤加*参(竹茹10克,枳壳5克,橘红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参15克,甘草5克)。此方对于期前收缩而舌苔白厚、脉结者,有较好的效果。若心阳虚而兼瘀者,用四君子汤加失笑散~5克顿服;若阳虚而心动过缓者,用补中益气汤或*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若阳气虚,四肢烦冷,脉微细或脉微欲绝者,选用独参汤、参附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参用吉林参、高丽参或西洋参),选加除痰和祛瘀药。

.心阴虚用药

一般选用生脉散(太子参18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为主方。心动过速者,加玉竹、柏子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层粉克冲服;阴虚兼痰者,加瓜蒌、薤白;兼瘀者,酌加桃仁、红花,或三七末克冲服。

3.阴阳两虚用药

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生脉散,或用炙甘草汤(炙甘草10克,*参15克,生地15克,阿胶6克,桂枝10克,麦冬9克,火麻仁10克,大枣4枚,生姜3片)加减。凡舌苔厚浊或腻者,不宜用炙甘草汤。

4.兼痰兼瘀用药

痰证为主的可于温胆汤中酌加胆星、远志或瓜蒌、薤白之类,并按心阳虚、心阴虚加减用药。阴虚者可去法半夏加花粉。瘀证为主的可用蒲*、五灵脂、川芎、丹参、三七之属为主,并加入补益心阴、心阳之药。

5.血压或血脂高者用药

兼血压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之属;若气虚甚之高血压宜重用*芪30克;血脂高者,于方中选加草决明、山楂子、首乌、布渣叶之属;若舌苔厚浊者宜加用一些除痰湿之药。但无论血压高或血脂高,治疗之关键仍在于辨证论治。

6.急性心肌梗死抢救

急性心肌梗死多数病例都有较剧烈之心绞痛,故通脉止痛是抢救的首要步骤。一般可用冠心苏合丸1~丸立即嚼服。但阴虚或有内热者不宜用冠心苏合丸,可用人工牛*、冰片各0.4克,麝香0.克,同研末含服。也可用参芎汤:*参4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川芎18克,丹参18克,红花10克,陈皮克,水煎服。若舌苔厚浊或为兼痰盛者,应加祛痰之药,如瓜蒌、薤白、法半夏等;若神志模糊者,是痰迷心窍,宜加石菖蒲1克,远志6克,或安宫牛*丸、至宝丹之类;若心源性休克,需加用吉林参或高丽参10~18克另炖服,并根据阴虚、阳虚加减用药;偏阴虚者,可用西洋参10~18克,另炖服。

心绞痛有突然发作,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特点。急则治其标,邓氏根据祖传治疗痛证的验方,创造出五灵止痛散,已由广州中药三厂正式投产面世,用于治疗心绞痛发作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其后又在五灵止痛散的基础上,结合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特点及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研制成功冠心止痛膏,外贴心俞、膻中、虚里等穴,使其药效通过脏腑和经络的联系直达病所。汤、散、膏剂,内服外用,合而治之,取得较为满意临床疗效。

(四)调养

冠心病用药物治疗只是一个方面,在药治同时或药治后,应注意饮食起居,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卫生,所谓起居以时,饮食有节,身心愉快等。此外坚持体育锻炼更是十分重要,体育锻炼宜采用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之类),不宜刚劲的运动。年过六十的患者,宜散步不宜跑步,慢跑亦非所宜。

二、治验医案

(一)冠心病心绞痛治验案

邵某,男,54岁,干部,住院号。

因心前区间歇发作针刺样疼痛及压迫感4年余,于年1月1日入院。

患者于年7~9月因陈医院住院,出院月余后开始经常感到心前区间歇发作针刺样疼痛及压迫感,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始能缓解,近来发作较频而入院。检查:血压10/90mmHg(16/1kPa),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律整,心率56次/分,心尖区可闻及Ⅱ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舌黯红,苔*浊腻,脉缓。胸透:主动脉迂曲延长,左心室向左下延伸,左心室扩大。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兼不齐,陈旧性后壁心肌梗死。眼底检查:A∶V为1∶3,反光度增强,眼底动脉硬化。

诊断:西医:冠心病,心绞痛,陈旧性后壁心肌梗死。中医:胸痹,痰瘀闭阻型。

治则:除痰通瘀,芳香化浊。

处方:以温胆汤加味。*参15克,云茯苓1克,法半夏9克,橘红5克,甘草5克,竹茹9克,枳实6克,布渣叶15克,郁金9克,藿香5克。

住院期间曾出现头痛,左手麻痹不适,用健脾补气法以四君子汤加味治疗。

处方:*参15克,白术1克,云茯苓15克,甘草5克,丹参1克,葛根30克,山楂子30克。

后期又用温胆汤加味治疗直至出院。

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症状明显减轻,无需含服硝酸甘油片。心电图复查:窦性心律不齐,陈旧性后壁心肌梗死。病者精神、食欲均正常,于年4月6日出院。出院后续服温胆汤加味制成的丸剂。治疗追踪3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病情稳定。

(二)冠心病高血压治验案

陈某,男,58岁,工程师,住院号。

因反复胸前区疼痛、头晕头痛4年,于年10月19日入院。

患者18年前开始发现高血压,4年前开始,每于饱餐、劳累、情绪激动时,突然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能迅速缓解。自发现高血压后胆固醇持续增高(7.46~10.36mmol/L)。检查:血压/90mmHg(0/1kPa),心律规则,Agt;P。舌淡嫩稍黯,苔薄白,脉弦细。胸透:主动脉迂曲延长,左心缘向左下延伸,略有扩大。心电图:运动前为正常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明显阳性。胆固醇:8.55mmol/L。

诊断:西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中医:胸痹,阳虚兼痰浊闭阻型。

治则:补气健脾除痰兼予养肝。

处方:以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参15克,白术9克,云茯苓1克,甘草5克,法半夏9克,竹茹9克,枳壳5克,草决明30克,桑寄生30克,何首乌30克。

病者住院共80天,仅发作一次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经服失笑散后缓解。出院前复查: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阳性,胆固醇5.18mmol/L。病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于年1月16日出院。出院后一直坚持门诊治疗,服温胆汤加味制成的丸剂,并坚持适当体育锻炼。追踪7个月,病情一直稳定。

(三)冠心病并心律失常治验案

劳某,男,60岁,工人,住院号。

因心悸、气急、胸闷十余天,于年4月1日入院。

患者十余天前开始气急,心悸,左前胸发闷,尤以劳动后为甚,胸闷有压迫感,但不放射至其他部位,一直未作检查。以往无高血压史。检查:血压/78mmHg(15.4/10.4kPa),能平卧,心律不规则,心率10次/分,心音强度不一,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脉搏短绌。唇舌黯红,少苔,舌边有瘀斑,脉促。胸透:主动脉段稍增宽,各房室不大。心电图:心房纤维颤动。

诊断:西医: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胸痹,阴阳两虚兼痰瘀闭阻型。

治则:养心除痰,兼以活血祛瘀。

治疗:初用温胆汤合生脉散,方中人参用*参效果不显。发现病人脉促而虚大稍数,舌红少苔,为明显气阴不足,乃改用:吉林参须9克(另炖),麦冬9克,五味子9克,云茯苓1克,炙甘草6克,橘红5克,竹茹9克,玉竹15克,珍珠层粉1.5克(冲)。服药后,第二天心律规则,无脉搏短绌现象。心电图复查:窦性心律,左前半束支传导阻滞,肢体导联低电压。仍照前方,唯参须改用*参。服药3天后又出现心房颤动。考虑心房颤动反复主要与*参易参须有关,后仍守前方,人参仍用参须9克,几天后心律恢复窦性心律,自觉症状减轻。仍守前方参须改6克,后又发现心律不规则和脉搏短绌现象,以后又将参须改为9克,心律又规则。几次处方更换,几次心房颤动反复,皆与补气药有关,守前方一段时间后,去参须代以*参、*芪及五指毛桃以加强补气,心律一直稳定,观察一个多月,症状无反复。年7月6日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前半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一般情况好,心律规则,好转出院。

三、学生之研究

0世纪80年代初,邓铁涛教授与欧明教授指导研究生丁有钦,通过检测30例心血管病痰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与健康人组73例和未分型心血管病人组16例作比较,结果30例心血管病痰证患者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及血小板电泳时间、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浓度均明显增高,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这些指标的异常是心血管病痰证患者血液流变性较突出的变化。(丁有钦《心血管病痰证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初步研究》,广州中医学院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0世纪80年代中期,邓氏又指导研究生方显明,以益气除痰法方药对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痰证与非痰证患者组间疗效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对78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痰证与非痰证患者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沉等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5),痰证患者尚伴有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P0.01),35例病人用益气除痰方药治疗后,症状改善与全血比黏度改善的符合率痰证为8%,非痰证为75%,提示益气除痰法治疗冠心病,无论是痰证患者还是非痰证患者均有一定疗效,辨证论治不应排除专方专药。(方显明《益气除痰法对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其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初步研究》,广州中医学院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丁氏、方氏两人之研究,从临床、实验的角度,支持了邓铁涛教授对冠心病痰证论治的学术主张。

四、中药临床制剂

(一)冠心止痛膏

冠心止痛膏商品名为“宽心贴”。

功效:宽胸止痛,活血化瘀,除痰辟秽。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亦适用于因气滞、血瘀、痰浊、邪闭所致胸痛。

用法用量:每次1片,外贴于胸前区疼痛部位,药效可维持4小时,亦可外贴穴位,膻中、虚里、心俞等穴位任选一穴,交替使用。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1.冠心止痛膏对9例16例次心绞痛发作的速效止痛疗效观察

病例来源:医院住院病人。9例中男0例,女9例,男女之比为.∶1。年龄最小36岁,最大76岁,50~70岁共19例,占65.5%。病程最短天,最长10年。

临床分型分级: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0例(68.97%),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4例(13.79%),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3例(10.34%),自发性心绞痛例(6.9%)。轻度13例(44.8%),中度1例(41.4%),重度4例(13.8%)。中医辨证分型:气阴两虚型15例,84例次(兼夹他型者,按主要证候偏重于某型而归入该型);心阳不振型6例,6例次;痰浊闭塞型3例,1例次;心血瘀阻型3例,1例次;寒凝气滞型例,10例次;心血亏损型0例。

治疗方法:冠心止痛膏由佛山第二制药厂根据邓老经验方生产。要求每人观察7次,每次1片。心绞痛发作即给予冠心止痛膏外贴穴位,膻中、虚里、心俞任选一穴,交替使用。记录用药开始至疼痛消失的时间,用统一印制的“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科研病历”记录。

诊断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通过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和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心痛协作组青岛会议修订的中医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的有关内容制定。

治疗结果:9例16例次中,显效71例次(43.83%),有效53例次(3.7%),无效38例次(3.46%),总有效率为76.54%。冠心止痛膏对各型均有疗效,以例次较多的气阴两虚型、心阳不振型、痰浊闭塞型及心血瘀阻型进行比较,其有效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冠心止痛膏对各型疗效相同。

.冠心止痛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1例中长期疗效观察

临床资料:年10月~年10月医院内一科、内二科、高干病房住院病人共31例。其中男1例,女10例。年龄在36~76岁之间,平均57.8岁。病程天~10年,以1~5年居多(64.5%)。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例(70.97%),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4例(1.9%),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3例(9.68%),自发性心绞痛例(6.45%)。轻度15例(48.39%),中度1例(38.71%),重度4例(1.9%)。

治疗方法:冠心止痛膏由佛山第二制药厂根据邓氏经验方生产。要求每人连续用药4周,每次1片,每片维持4小时。外贴穴位:膻中、虚里、心俞任选一穴,交替使用。记录每天心绞痛发用的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诱发原因、伴随症状、舌脉、血压、心率及硝酸甘油停减情况。用药前全部做心电图、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血沉、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疗程结束后复查。用统一印制的“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科研观察病历”记录。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年11月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急症心痛协作组青岛会议修订的中医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的标准。心电图疗效按照年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座谈会修订的标准。

治疗结果:心绞痛症状疗效:显效0例(64.5%),有效10例(3.3%),总有效率96.8%,无效1例(3.%),加重0例。心电图疗效:显效3例(9.7%),有效18例(58.1%),无效10例(3.3%),加重0例,总有效率67.7%。(何绪屏.冠心止痛膏疗效观察.载《邓铁涛学术论文集》.广州中医院.年11月)

(二)广州冠心丸

又名冠心丸、胸痹心泰胶囊,根据邓氏治疗冠心病经验研制,年由广州中药一厂生产供临床观察,有完整病案资料70例。

功效:宽胸理气,活血除痰止痛。

主治:冠心病,胸痹证。

疗效: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0.%,休息时心电图总有效率3.6%,运动时心电图总有效率36.7%。

拓展阅读:

《中医脐疗大全》五十一冠心病

1方

山楂克,山楂浸膏10克,厚朴克,葛根浸膏10克,白芍50克,甘草浸膏8克,乳没醇浸液70毫升。

共研细末,烘干,再加入鸡矢藤挥发油4毫升,冰片少许。

每次00毫克,用*酒调糊敷脐,3天换药1次。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一般首次用药即可控制,尤其是对气滞血瘀型效果较好,可使疼痛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症状减轻。

患者,男,44岁。阵发性胸前区疼痛已年,近1年来加重。遇劳则心慌、气闷、胸前区疼痛。每次持续数秒至1-分钟,每日发作至少次。血压:/60毫米汞柱;心电图:不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至年5月5日用本法治疗半月,发作次数减少(~3天偶然发作1次),疼痛减轻,时间缩短。

《辽宁中医杂志》(11):14,

硝酸甘油片~3片。

用水潮解。

敷脐。用于心绞痛,可收捷效。

《大众中医药》(4):5,。

-END-有用就扩散有用就点在看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邓铁涛》

邓铁涛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4(.4重印)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喜欢邓铁涛前辈的书,欢迎购买正版图书多多支持,转载旨在推广经方医学

I投稿邮箱085803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邓铁涛冠心病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