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美他嗪(万爽力)作为一种抗心绞痛药物在欧洲已经被批准上市超过40年,我国指南也予以推荐。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将该药物作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二线治疗,为ⅡB类证据,作为一线抗心绞痛药物控制不好或耐受不良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对症治疗的补充疗法。研究表明,曲美他嗪可以通过提高丙酮酸脱氢酶活性、减少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等途径提高缺血心肌细胞的代谢效率,也有研究显示,曲美他嗪可以降低心脏成纤维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来减少心脏纤维化,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IHD)以及心力衰竭(HF)提供理论依据。机制途径见图1。但曲美他嗪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效果仍不确切。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期待更多证据在急性缺血性心脏病中,多个小型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曲美他嗪改善了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减少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而值得注意的是,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EMIP-FR研究选取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需要溶栓对患者分层,并在每层之间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安慰剂对照组,结果表明不管在溶栓组还是非溶栓组中,曲美他嗪均没有降低患者短期死亡率(35天)和长期死亡率(3年),两组之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也没有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曲美他嗪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效果还存在争议,仍需要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获取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曲美他嗪在急性缺血性心脏病中的药效和安全性。
ATPCI研究重磅发表力添新证
年9月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评估PCI术后使用曲美他嗪的药效和安全性研究(ATPCI研究),进一步评估了曲美他嗪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ATPCI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在欧洲、南美、亚洲和北非27个国家的个中心开展,纳入标准为患有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且30天内接受选择性PCI(稳定型心绞痛)或紧急性PCI(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排除在外。试验随机分组并严格遵循盲法,对于可能会在试验过程中揭盲的患者予以排除,最终分为曲美他嗪组(n=)和安慰剂对照组(n=)。试验流程见图2。
研究设计
两组在遵循抗心绞痛指南治疗的基础上,曲美他嗪使用量为35mg,每天两次口服,肾衰竭患者早晨一次口服;安慰剂使用量及方法均与曲美他嗪一致。研究人员在患者随机化分组后每间隔1、3、6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平均随访时间为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7.5个月。研究者对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数据、主要疗效终点、次要疗效终点、主要安全终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以风险比率(HR)和95%可信区间反映两组之间曲美他嗪的效果和安全性,显著性水平为P=0.05(双边检验),并对两组主要疗效终点事件进行生存分析,绘制K-M曲线。
研究结果
两组的基线数据均衡可比,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梗阻血管数目、CCS分级等,两组之间有很好的同质性。两组的主要疗效复合终点HR:0.98(0.88-1.09),P值为0.;次级疗效复合终点HR:0.98(0.88-1.08),都没有显著差异,以选择性PCI和紧急性PCI对患者分层后结果类似。对主要疗效终点成分单独分析,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如图3。
为获得不同因素对曲美他嗪组和安慰剂对照组主要终点事件的影响,研究者从年龄、性别、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病史、血管病变数目、肾衰竭等方面分不同的亚组对两组主要终点事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差异,并绘制森林图如图4。
研究对两组主要疗效终点事件数目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K-M曲线,结果显示HR:0.98(0.88-1.09),在统计学上不能说明两组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疗效终点数目存在差异,结果如图5。
研究者还对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的主要安全终点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主要安全终点没有差异性。对不良反应事件按照器官系统分层后,在统计学上亦没有显著差异,证明了曲美他嗪的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统计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发生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帕金森综合征没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如图6。
研究解读
在结果的解读中,我们也应注意到ATPCI研究的入组人群基线特征,其选取的是血管病变较轻的(单支血管病变,54.6%,n=)、心功能受损较轻(LVEF≥50%,74.1%,n=)的较年轻人群(81.3%,n=),患者可能对自身心脏缺血情况较为耐受;而在入组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治疗后,也有可能掩盖了曲美他嗪的疗效。此外,多篇临床研究表明,曲美他嗪在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会诱发帕金森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也需要引起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