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表了一项对PINNACLE注册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与指南建议不同,许多栓塞中高危风险的房颤患者仍然在单用阿司匹林,而不是口服抗凝治疗。
1.美国注册数据:40%左右房颤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
ACC的这项注册研究开展于年至年,在超过21万例CHADS2评分≥2分、进行抗栓治疗的房颤患者中,研究者发现,61.8%的患者使用华法林或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治疗,仍有38.2%的患者在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对近29.5万例CHA2DS2-VASc≥2分的房颤患者队列的分析同样表明,40.2%的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治疗。
另外,校正多变量因素后发现,高血压、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疾病、既往心肌梗死、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近期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更可能单用阿司匹林;相反,男性、高体质指数、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既往全身性栓塞史、充血性心衰患者更可能处方口服抗凝药。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1.卒中中高危风险的房颤患者与使用阿司匹林、口服抗凝治疗相关的一些特征
2.中国房颤注册研究:约一半房颤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与ACC的这项注册研究相似的是,近期刚刚发表于《Stroke》的中国房颤注册研究的数据同样表明,年至年,在32家医院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51.8%的CHADS2评分≥2分,或51.9%的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使用的是抗血小板药物,其中>41%的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2.我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抗栓治疗情况
中国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发现,伴有持续性房颤、卒中/TIA史或周围血管栓塞史、糖尿病、医院就诊,有助于促进口服抗凝药的使用。≥75岁、阵发性房颤、之前有过出血、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罹患冠心病等因素,则影响口服抗凝药的使用。
3.董建增剖析房颤抗凝治疗率低背后的原因
针对中美这两项注册研究的结果,心在线专访了首都医科医院董建增教授。董建增教授是我国房颤防治领域的知名学者,也是以上提到的中国房颤注册研究分析的通讯作者。
董建增教授指出,国内外临床指南已经明确推荐,对有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2)的房颤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但本文中国内外研究均提示,高达约半数有抗凝指征的房颤患者没有接受抗凝治疗,而仅仅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究其原因,一是医患对房颤抗栓治疗不够重视,过分担心抗凝剂可能导致的出血风险,而低估了房颤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二是对于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卒中的价值认识存在误区。
尽管既往有荟萃分析提示,阿司匹林可使房颤患者卒中相对危险较安慰剂降低19%,但目前只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阿司匹林可能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而更多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在预防房颤卒中方面没有明确获益。此外,很多房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也与他们的伴随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因此房颤卒中预防的规范化任重道远。
专家简介董建增教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心衰病房主任;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常委。自年起从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熟练掌握并广泛开展了冠心病、心律失常、起搏、瓣膜病及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自年起工作重点聚焦在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尤其是房颤和复杂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建立了一套安全、高效的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体系。目前主要临床及科研工作方向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及心衰。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王雪萍┆美编柴明霞┆制版郭文强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