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前降支开口病变球囊辅助支架精确定位技术
TUhjnbcbe - 2022/7/7 16:54:00

Drking

共享病例深度学习

声明:本讨论来源于介入并发症群及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专家姓名+Drking道金医学)。文内观点针对特定病例,不具备广泛临床指导意义,请勿简单模仿,以免对患者带来负面影响。对于盲目模仿文中方法带来的不良后果,Drking道金医学不负任何责任。

本期主持

李谦教授医院

患者为65岁男性,因活动性胸痛半年,加重3天入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造影结果如下:

前降支开口及近段70-80%狭窄并伴有不稳定斑块,其余冠脉无明显狭窄。

6FEBU3.5,BMW导丝到位,2.5×15mm预扩囊12atm扩张LAD病变,冠脉内推注硝酸甘油ug后造影发现LM粗大。若选Crossover技术处理则存在LM内支架贴壁不良风险,适合支架精确定位。

基于既往LAD开口病变单导丝精确定位高失败率,本人大胆构思并尝试了以下方法,望大咖们给予指点!

?BAPPT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4.0×18mm支架预先放在LAD中段,2.5×15mm预扩囊定位于LM-LAD段并给予8atm释放。

第二步:回拉支架于LAD开口并突入LM内约1mm。

第三步:10atm释放支架。

抽瘪支架囊及预扩囊后复查造影:支架囊相对位置无移动,定位效果满意!

4.5×8mm高压球囊后扩LAD开口。

最终结果很理想!

大咖讨论汇总

?靳志涛(医院):

可能是您的笔误,其实就是LM-LCX球囊辅助定位技术,不知道是否是这样?

记得国内最早使用此项SKB医院陈纪林教授,已经很多年了。不知道与SKB有何差别?

?李谦(医院):

靳兄所言不无道理,不过早年间的SKB仅仅是把边支球囊突入主干2mm,这个办法也可以看做是SKB的延伸吧。以后我会进一步探究此方法的可行性!

?靳志涛(医院):

较个真,其实真的不认可国内首创等等,称谓有点大。

首先,SKB或pullback术式是临床上早就很常用的定位方法之一,群内大部分术者都会用过,并非新的技术或者空白。

其次,在腔内影像没有普及之时精确定位颇有市场,而年LM分叉部斑块分布那篇文章出来以后,大家对于Crossover和精确定位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再有,此病变造影时导管几乎不在冠脉口内,造影时间短,对病变的评估可能存在假象,我将您的GC到位后的造影视频反复循环看后,其实也并非非做不可。期待以后的深入研究。

?李谦(医院):

此项技术与SKB区别:

1.入选标准不同,夹角要大于60度,否则做不到既完全覆盖前降支开口而又不过多覆盖回旋支开口;

2.球囊完全Crossover前降支开口,并以扩张后的球囊上缘作为支架进入主干多少的参考;

3.先扩张球囊再回拉支架、释放。此方法锚定作用更强,而且抑制支架滑入主干的作用更好些。

?靳志涛(医院):

最好做桌面试验,有腔内影像学证据,并且最好是3D-OCT观察为好。

?李谦(医院):

所言极是,功底深厚!后续我会用影像学探究下此方法的可行性!多谢!

?胡涛(医院):

球囊是软的,支架是硬的,我拉紧一点就是突入2mm,拉松一点就是突入1mm,所以个人认为此技术意义不大。其实我也早就说过没有精确定位,既完全覆盖病变又不进主干是不可能的,从哲学上也不可能。

?曹向红(医院):

如果前降支根部没有墩,还是Crossover可靠。

?胡涛(医院):

太粗的LM无法Crossover时就进一点主干,宁可进主干也不能盖不住。

?曹向红(医院):

这种情况下双抗多长时间?

?胡涛(医院):

正常双抗。

?曹向红(医院):

有点担心血栓。

?胡涛(医院):

支架膨胀不良贴壁不好形成涡流时血栓风险才大。

?林守卫(医院):

同意,突进一点很少有事件,太多了就后扩贴壁,就跟Crossover差不多了。

术者补充内容

本人认真复习,总结了相关资料,在此补充以下几点个人看法:

一、BAPPT与SKB的区别和关系

先看下面几张图片吧!

?BAPPT入选标准:

1.LAD与LM直径相差>1mm或不明确时,若行Crossover存在LM内支架贴壁不良风险;

2.LAD与LCX夹角≥60o(夹角过小无法保证支架既完全覆盖LAD开口而又不过多累及LCX开口);

3.LM尾部无造影可见斑块及LCX开口无明显狭窄病变。

?具体步骤:

1.分别于LAD和LCX放入导丝,2.5mm囊扩张LAD开口;

2.支架送入LAD中段,2.5mm囊定位于LM-LCX并CrossoverLAD开口;

3.6atm-8atm扩张球囊后回拉支架,以2.5球囊上缘切迹作为支架进入LM多少的参考;

4.支架突入LM1mm左右时释放;

5.根据支架释放后情况决定是否选择大一号后扩球囊在LM-LAD段行高压塑形。

认真比对以上三个图片会发现BAPPT与SKB没有直接联系,入院标准都不一样,步骤也不同,因为SKB设计初衷是应用于前三叉角度小的LAD开口病变,若想支架完全覆盖LAD开口势必过多累及LCX开口,先释放支架、后扩张球囊,球囊是用来挤压支架释放后的LCX开口处支架部分,使得这部分金属丝悬空,避免血栓事件。

不可否认,BAPPT与既往的精确定位技术存在相似处,差异在于LM-LCX球囊突入LM的长短,后者仅突入2mm,而前者大部分进入并CrossoverLAD开口。相较后者,前者的优势见下图:

二、BAPPT是不是首创问题

冠脉是个精细活,小小环节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结局,毕竟细节决定成败嘛!

三、BAPPT有实际意义吗?

以图片形式说明一下BAPPT步骤。

造影发现LAD开口及近段狭窄70-80%,斑块似乎不稳定。LM及LCX开口无明显病变。

2.5mm囊预扩并硝酸甘油ug冠脉内推注后狭窄减轻。

三根导丝分别进入LAD、LCX及高位D1。

第一步:4.0×18mm支架预先放在LAD中段,2.5×15mm预扩囊定位于LM-LCX段CrossoverLAD开口并给予8atm释放。

第二步:以2.5mm球囊上缘切迹为参考,回拉支架于LAD开口并突入LM内约1mm。

第三步:10atm释放支架。

抽瘪支架囊及预扩囊复查造影:支架囊相对位置无移动,定位效果满意!

4.5×8mm高压球囊后扩LM-LAD开口。

最终结果如上。

今日阅读

本期编辑

张东伟王敏方希希

说明:文章中所使用的文字和图片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撤回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前降支开口病变球囊辅助支架精确定位技术